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2015年中国经济回顾 找到正确解决办法和出路

2015年中国经济回顾 找到正确解决办法和出路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12月24日09:03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回顾2015年中古经济、金融形势以及预判2016年全球经济、金融走势与各位读者交流我们的分析思路和研究成果。本篇从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谈起,指出依靠不断加大投资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并且导致了当前企业资产负债表失衡,债务问题凸显。文章认为当前继续推动财政刺激无异于饮鸩止渴,货币宽松弊大于利。修复资产负债表,转型升级是经济的唯一出路。下面我们就从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经济周期的波动谈起吧。

作者:

张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张家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来源:微信公共号“宏观经济观察”

在纷繁复杂的2015年即将过去,充满挑战的2016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张超(Z)研究员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张家瑞(Z)国际研究员原创撰写了一部系列分析文章:《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系列文章共有四篇,分别从总结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我国金融市场运行,预测2016年全球经济形势发展,分析2016年全球金融市场走势四个方面与各位读者分享研究成果。

此篇文章是系列文章第一篇,两位研究员从理论出发,以经济数据为证据,从经济周期波动及增长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经济投资效率下降及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情况,并阐述我国房地产和企业负债问题,提出只有清楚认识我国经济增长的症结所在才能对未来改革和政策的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经济周期波动到经济长期增长说起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度回落,房地产开发意愿也深刻回调。从去年年底至今,央行连续执行了多次的降准降息,但政策效果不明显。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侧管理理论。中央政府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什么是我国经济“新常态”,进而提出了“供给测改革”。那么,什么是凯恩斯的需求侧管理理论?什么又是“供给测改革”呢?

在中国,市场参与者和政府部门(也包括部分学者)一度奉行着一个“三驾马车”理论,并误以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实践应用。“三驾马车”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有三个拉动因素:消费,投资,和出口。经济增速放缓了,解决办法就是鼓励家庭消费,政府加强投资(例如常见手段是修建“铁公机”,即铁路、公路和机场),以及推动企业出口。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经历了2009年的“4万亿”和2012年的“4万亿2.0”这两次超大规模的政策刺激。的确,2009年第一次政策刺激效果立竿见影(见图1),我国GDP增长速度一下从6%左右增加到12%(实际数据可能更高)。克强指数之一“发电量”同比增速更是达到40%左右。然而,如此大规模的刺激带来的经济增长如同昙花一现,不到一年的时间,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落。而2012年的第二次刺激则几乎没有什么效果(见图1)。然而,这两次刺激却为今天的经济局面埋下了隐患。

暂且不谈埋下了什么隐患,我们从这样的政策实践可以看到,“三驾马车”理论是不成立的,其不能带来可持续的增长。如果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就能带来经济的长期增长,那我们还需要企业家干什么呢?事实上,“三驾马车”理论根本就不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一部分。这里我们矫情一下理论知识,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出“三驾马车”的说法没有理论基础,更不应该成为指导政策执行的金科玉律。

所谓凯恩斯主义理论,其实是一种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每一个经济体都有一个潜在的产出水平。所谓潜在的产出水平,指的是在现有技术和生产方式中,资源充分利用,市场完全竞争等的情况下,经济的总产出水平。而凯恩斯学派认为市场缺乏一个自我调节的机制,或者市场存在动物精神,这使得经济中的总需求往往围绕潜在产出周期波动。政府可以通过调节投资需求的方式将实际产出拉到潜在产出的水平。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经济体有100个工人和一个工厂。100个工人满负荷运转可以生产价值100元的产品。如果把这些产品全部销售掉,工厂可以获得100元收入,用于支付这100个工人的工资。于是100元的总收入对应100元的总需求,经济的潜在产出便是100元。然而凯恩斯认为,100元的收入可能只有80元买产品,剩下20元储蓄了。尽管这20元储蓄可以变成投资需求,但是市场缺乏一个机制来保证20元的储蓄可以全部变成投资。相反,由于动物精神的存在,当市场“无理由”变得悲观时,投资需求往往低于20元(例如只有5元)。这时候,凯恩斯指出,政府可以拉动剩下的15元投资,使得最终经济产出还是达到100元的潜在水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凯恩斯的政策目标不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是调节周期波动,使得经济尽可能接近其潜在产出水平。也就是在上面的例子中如何让产出尽可能接近100元,而不是如何让产出达到150元或更高。这和“三驾马车”保增长的说法完全是两回事。

那么,潜在产出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简单的说,潜在产出水平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要素投入量(例如劳动力和资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以及生产的组织方式。要提高产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大投入,这或许正是“三驾马车”的“理论基础”。然而,加大投资提升产出面临一个最基本的约束,即边际收益递减。同时,不断加大投资提升产出的方法不可持续,一来是投资受到储蓄极限的约束,二来是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三来是过度投资导致企业杠杆率不断增加,资产负债表失衡,最后必然出现衰退,最后是过度投资还会导致经济结构性失衡。而2015年的中国,正在面临着上述这些问题。

可持续的提高潜在产出方法是什么?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改善生产的组织方式才是正确的选择。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经济的大幅度增长,因为这些技术革命使得同样的投入可以大幅度提高产出。生产成本的降低导致产品价格降低,从而刺激了需求的增加。改善生产的组织方式也可以在不改变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农业生产“承包制”改革,通过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提高了产出。这种由经济部门“供给侧”提高效率带来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也是当前我国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应该认真考虑的内容。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