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改革的背景、影响和政策建议(2)

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改革的背景、影响和政策建议(2)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08月31日09:45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8月11日,央行宣布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增强其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标志着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助于发挥汇率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一、 改革背景

自2005年7月21日央行实施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逐步趋向均衡、合理水平,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5年7月末,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分别较汇改前升值了47.37%和58.18%。截至8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较汇改前累计升值33.28%。

图1  汇改十年来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联袂创历史新高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

回顾过去十年,人民币汇改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三原则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经历了单边升值的走势,期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人民币再次盯住美元。如果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弹性程度衡量,人民币汇率走势大体可以划分为“快速升值——相对平稳——升值再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7月21日至2008年9月15日),从人民币启动汇改到雷曼兄弟破产倒闭,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期间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21.2%。

第二阶段(2008年9月16日至2010年6月18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人民币开始盯住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相对平稳。

第三阶段(2010年6月19日至2015年8月10日),从央行进行“二次汇改”到今年8月11日对中间价报价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总体上继续升值,期间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11.63%。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中间价的确定;二是人民币兑外币汇率在中间价基础上的浮动区间。过去,央行重点是扩大人民币兑外币浮动区间,人民币兑美元的幅度区间从汇改初期的0.3%扩大到目前的2%,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但由于中间价有时会受到央行的干预,因此会造成中间价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2011年11月至12月间,市场存在较强的人民币贬值预期,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保持稳定,导致连续10多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触及跌停的走势。

表1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时间

内容

2005年7月21日

人民银行宣布进行汇率机制改革,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

2007年5月21日

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

2010年6月19日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012年4月16日

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到1%

2014年3月17日

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

2015年8月11日

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资料来源: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今年初,在美联储加息临近、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放水以及我国经济下行三重压力下,人民币汇率曾一度出现贬值走势。尽管自二季度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趋稳,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基本在6.11元左右,即期汇率维持在贴近2%的下限6.20元附近,但人民币贬值预期始终存在,人民币兑美元的在岸和离岸1年期远期价格相对即期汇率均贬值1%左右。

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基本盯住美元、缺乏弹性,导致人民币跟随美元被动升值,人民币即期汇率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造成外汇储备的持续减少。因此,改革中间价报价机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提高汇率定价的市场化程度,不仅及时、也非常必要。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