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利率市场化加速 货币政策加快向市场化转变(3)

利率市场化加速 货币政策加快向市场化转变(3)

上海证券报2015年01月21日09:27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近两年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也使我国央行从过去的货币数量调控转向利率调控的必要性日益增强,并且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也为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基础条件,我们必须加快推动我国货币政策从以货币供应量为主的数量型行政性调控机制向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市场化调控转变。

降低传统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的影响

近期,随着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人民币存款规模和存款结构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使得传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比等货币政策操作工具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人民银行正在通过改变存款指标统计口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缴存范围等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但是,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且其未来改革的不确定性不断对金融市场运行造成较大的影响。

由于现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贷比指标存在诸多弊端,已越来越不适应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金融多元化加速深入等形势,我们必须在通盘考虑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健全完善等基础上,顺应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要求,制定明确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贷比指标等的退出路径和时间表,稳定市场预期,尽量降低这些制度、工具退出的市场影响,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首先,需要逐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

一方面,随着新增外汇占款规模的快速萎缩,外汇占款已不再导致基础货币规模持续较快扩大,必须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来释放可用资金。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27万亿元,2014年全年仅增加6410亿元,同比少增达2.12万亿元。外汇占款大量减少,使得央行通过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冻结流动性的必要性大大下降,甚至还需要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逐步释放流动性。

另一方面,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冻结了大量可用资金,银行必须通过较高的息差来弥补亏损,构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市场发展的一大障碍,是导致我国市场利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此外,目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设计混乱,缺乏系统、透明的制度安排,既没有按照期限长短、流动性强弱确定不同的准备金率,而是对所有的活期存款、定期和储蓄存款适用同样的准备金率,又没有对具有高度流动性特征的同业存款缴纳法定准备金,容易导致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套利等问题。因此,逐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大势所趋。

为了降低持续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对金融市场的多次扰动,必须制定制度化的退出机制,明确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退出的路径和时间表。在政策制定方面,可以效仿其他国家和经济体(如美国和欧元区)的做法,首先在确定的时间周期内逐步降低直至取消中长期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按照非金融企业和居民存款的期限确定不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然后再在确定的时间周期内逐步降低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率。

其次,尽快从法律上取消存贷比指标。

在外汇占款增长放缓、金融脱媒步伐加快、利率市场化实质性推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银行发展存款业务的困难与日俱增,存款增速显著下降,一般存款和同业存款的界限更加模糊,消长波动更加频繁,部分银行的存贷比持续处于高位,加大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也增加了银行的负债成本,不仅会导致贷款利率上升而加大企业的融资成本,还影响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因此,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资产证券化规模的扩大以及银行主动负债形式的多样化,存款在银行资金来源中的占比逐步降低且同业存款规模大幅增加,改进存贷比监管十分必要,在对存贷比指标加以改进和优化的同时,争取在法律上淡化甚至取消存贷比指标的约束,推动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增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