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利率市场化加速 货币政策加快向市场化转变

利率市场化加速 货币政策加快向市场化转变

上海证券报2015年01月21日09:27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近两年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也使我国央行从过去的货币数量调控转向利率调控的必要性日益增强,并且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也为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基础条件,我们必须加快推动我国货币政策从以货币供应量为主的数量型行政性调控机制向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市场化调控转变。

徐平生

当前,随着我国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兴起与深化,金融多元化日趋深入发展,我国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而近两年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也使我国央行从过去的货币数量调控转向利率调控的必要性日益增强,并且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也为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基础条件,我们必须加快推动我国货币政策从以货币供应量为主的数量型行政性调控机制向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市场化调控转变。

文眼

在金融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央行及其货币政策的角色非常关键。国家信息中心研究者徐平生认为,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数量型调控机制正在遭遇越来越大的挑战,要加快推动我国货币政策从以货币供应量为主的数量型行政性调控机制向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市场化调控转变。他的观点是值得注意的。

——亚夫

传统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不适应形势发展

2000年前后,以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和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为标志,建立起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货币供应量为效果目标的中介目标体系,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改革出现突破性进展。其后,尽管有所反复,这一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结合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的数量型调控为主的行政性调控机制基本框架一直得到延续。

不可否认,在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市场主体预算软约束等背景下,这一调控机制在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以货币供应量为主的数量型行政性调控机制越来越力不从心,传统货币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

首先,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不断加快,金融市场逐渐深化,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可测性都在迅速降低,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操作效果极大降低。

我们知道,有效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满足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这三项主要标准,但是,金融创新与影子银行体系等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金融多元化进程,并对原来的货币统计口径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信息技术的发展、清算和支付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大量支付和资金流通都游离于原来的金融监管规则、货币统计之外,不仅会改造传统金融业,也会改变货币流通速度,使得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不再平稳和可预测。

可以说,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已严重不符合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这三项标准,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与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相比,利率中介目标则能更好地符合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这三项主要标准,更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其次,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比货币供给量更能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货币供给具有被动地顺从货币需求的性质,没有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供给就增加不了;只要货币需求增加,即便中央银行不增加货币供给,经济主体也会自己创造出代替货币的流通手段来。所以,调节货币需求比调节货币供给更为重要,而货币需求则和利率水平密切相关,利率水平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运行。

第三,近年来利率市场化加快,也使得央行从过去的货币数量调控转向利率调控的必要性增强。利率市场化导致货币供应和计量更加困难,央行传统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及手段都受到了挑战;利率市场化导致货币需求变得更加不稳定,央行为了实现货币数量的调控更容易引发利率的大幅度波动,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央行只有更多转向利率调控,才能更好地稳定市场对于利率变化的预期,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及经济的平稳运行。

第四,随着金融创新的加速推进,传统的行政性调控框架日益被突破,行政性工具的效力日益受到影响。并且,我国传统行政性调控机制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以数量型为主,但也有基准利率等数量型工具,具有双轨制特征。但是,数量控制和利率控制并不能够完全匹配,结果就是造成市场扭曲,容易造成寻租和监管套利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因此,由于传统的以数量型工具为主的行政性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越来越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形势,我国货币政策必须加快向以利率为主的市场化价格型调控机制转变。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