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人民币国际化重在内在修为

人民币国际化重在内在修为

文汇报2015年11月06日14:36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人民币纳入SDR只具有象征意义或广告效应,并不保证人民币国际化能成功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中国的内在修为和推进策略。

潘英丽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区分为两个阶段,提出“前期稳健创造国际需求,后期激进释放海外供给”的推进策略。前期定义为2013—2022年的10年,后期是2023—2030年的8年。

今年来,央行明显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力度。如果IMF11月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 (Special Drawing Right,SDR),无疑是对这些努力的充分肯定。但是,人民币纳入SDR只具有象征意义或广告效应,并不保证人民币国际化能成功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中国的内在修为和推进策略。本文分别从五个方面对此做出讨论。

何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战略利益

货币国际化只是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追求某种战略目标的工具,而不是目标本身。主权货币国际化成功与否并非看其国际化程度的高低,而是要看主权国家是否通过货币国际化达成其所设定的战略目标。如果没有后者,前者就算表现不错,也极可能反复并最终归于失败。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低目标应该是通过人民币的国际计价,以人民币为载体参与经济全球化,帮助中国持久地摆脱国际汇率波动与美元体系不稳定的伤害。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结构性的根本缺陷是本国缺乏健全的资本市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只能以美元而不是本国货币积累对外负债或资产,致使本国经济容易受到国际汇率波动的伤害和投机资本的冲击。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前,泰国的商业银行以5%的利率借入美元短期外债,并以10%的利率投放长期贷款。当1997年7月1日泰国政府因贸易赤字和投机资本外流而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时,泰铢兑美元汇率1-2月内即从25泰铢贬至52泰铢。由于货币和期限的错配(借美元放泰铢,借短贷长),泰国商业银行立即陷入破产,爆发了货币和银行的混合型金融危机。危机还快速席卷具有同样问题的韩国、马来西亚、印尼和俄罗斯等众多开放型新兴市场国家。此后,这些国家为防范金融危机而积累了大量美元储备,却又遭受本世纪美元持续贬值带来的购买力损失。

其实,中国也面临同样问题,只是我国 资本账户开放度低才未受到太大冲击。发展中小国很少有主动选择的空间,只能适应或等待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善,但是中国则有可能通过推进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中的人民币使用,一劳永逸地摆脱大部分汇率波动风险和未来美元危机可能带来的伤害,赢得国际竞争的货币优势。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对石油资源的“标而不 盯”可谓是最成功的国际经验。美元成为石油的计价标准,美元汇率自身不受石油价值束缚,反而影响或左右石油价格。美元投放越多,石油涨价越甚,石油进口国对美元的需求也就越大。从而形成了美元“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机制,成为美元霸权的一大支柱。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高境界是发挥“全球银行”职 能,实现投资收益超越国内回报的国际资本循环,这也是建成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国际货币发行国某种意义上扮演着借短贷长的地区银行或全球银行功能。美国就通过向全球投资者发行安全性良好、流动性充分、但收益率低的美国国债,吸收(相关于银行存款的)低成本资金,并通过本国跨国企业和跨国金融机构进行全球范围(相当于银行资产业务的)更有效的直接投资和风险投资获取高收益。1996-2010年美国这家全球银行获取的这类利差收入约为4.7万亿美元。这是美 元本位制帮助美国以财富增值能力弥补财富创造能力不足的国家战略利益。对中国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质是借助人才与制度优势支撑的政府公信力和企业、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在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前提下获取全球化利益,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责任编辑:韩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