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李东荣:我国电子现金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李东荣:我国电子现金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金融研究》2014年第3期2014年06月04日10:20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电子现金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采用芯片技术和脱机技术,因此不需再拘泥于普通银行卡的物理形态,与互联网支付终端和金融移动支付终端进一步融合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

随着全球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现金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工具和电子货币形态开始登上了现代社会舞台。基于先进的智能卡技术,依附芯片卡的电子现金具备无需联网即可实现快速记账和支付(也称脱机支付)的特点,同时可以直接贴近非接触式终端的方式实现交易(术语上称“闪付”),从而突破了传统银行卡使用每次需插卡和刷卡、并需与后台联网后才能实现交易、且耗时长、商户需每次支付通讯费用和终端布放成本高等局限,极其有效地适应了社会公众日常小额快速支付的需要,成为当下最受欢迎和最具活力的电子货币形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改革开放的中国,在金融服务的改革上也迅速地顺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人民银行在牵头制定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电子支付,将电子现金作为金融IC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现金发展道路。本文拟就我国电子现金发展谈几点认识。

一、电子现金与货币体系

(一)电子现金的概念和历史变迁

电子现金( Electronic cash)又被称为数字现金( digital cash )或电子钱包(E-wallet),从广义上说,它是基于电子支付渠道的货币形态,可以被看作是一般货币的电子模拟或数字模拟,是电子货币的最主要形式。目前学术界对电子货币的界定还存在很多争议,在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巴塞尔委员会1998年发布的。巴塞尔委员会认为:“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注](BIS,1998)。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所讨论的电子现金指的是储值(stored-value)或信用额度转移、“卡基”(card-based)型或基于移动金融支付终端的电子货币。电子现金以数字信息形式存在,通过电子通信网络、设备或互联网进行流通和交易。与传统上的一般现金相比,基于传统银行信用的电子现金除具备真实的现金背景外,还具有成本低和交易便利等优势。电子现金的起源至少于与以下五个因素有关:一是现代经济交易对即时支付结算的需要;二是现代生活中对携带现金便利和减少手持现金风险的需要;三是减少现金生产印制、运输和储藏成本的需要;四是现代电子科学技术成果为实现电子商务的即时交易及其资金结算提供了可能;五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满足了人们对支付交易的可追溯性和交易效率的需要。

从全球货币发展的历史看,各国货币形态的演变普遍经历了从商品货币、贵金属货币到代用纸币和信用货币的过程。目前,全球已进入纸币和电子货币混合流通的阶段,银行卡、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形式正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支付的主流。

电子现金的诞生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当时基于传统银行信用的银行卡(信用卡和借记卡)开始兴起,并逐步取代传统支票成为重要的支付工具。至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用于电话通信、公共交通单一用途的预付卡(Prepaid Card)。但由于当时银行卡还不具备在日常生活支付领域广泛应用的条件,且预付卡仅由特定领域的发行商运营,所以,这一时期电子现金可用的领域和地理范围都非常有限,尚无法对传统的现金起到明显的替代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乔姆提出电子现金这一概念之后,其作为“价值交换媒介的进化”的特征逐步被人认识,具有较广泛实用性的电子现金也逐步进入金融应用领域。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