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金融业“四化运动”的喜和忧(3)

金融业“四化运动”的喜和忧(3)

中国证券报2014年04月08日09:52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四化运动”也是资金出表、资金脱媒的重要工具。中国金融业的“四化运动”对传统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推动着中国金融业加速变革。中国金融业的“四化运动”仍在不断演化中。

“产品化”存在制度风险

“产品化”,是金融业创新的基本载体。无论是“渠道化”还是“资产管理化”,都必须以金融产品为载体。近年来,金融各业推出了多达上万种金融产品,存量规模超过30万亿元。

应该说,“产品化”是中国金融业的巨大进步,它让所有金融机构都必须关注金融投资人的利益,把保障投资人利益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宗旨,推动金融业向财富管理方向转型。然而,在当前金融产品极大繁荣的背后同样隐藏着一系列制度性风险。首先,大量金融产品只是非标准通道式融资工具,投资人表面上买的是信托产品或券商资产管理产品,实际上是直接投资。这里,项目方、渠道提供方、资金提供方和资金最终所有人之间的法权关系并不清晰,一旦项目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法权纠纷。近期出现的几单信托产品风险事件,已经初步显现出这其中的问题。其次,大量金融产品的背后并不存在资产管理团队的支撑,但是又不属于完全被动投资产品。投资范围、投资流程和风险控制制度极度不透明。第三,在既已存在的理财产品中,90%以上是各种预期收益率产品,真正投资人自担风险的以净值变化为特点的公私募基金的规模并没有什么增长。各种预期收益率产品尽管给出的是预期收益率,但是大部分都具有刚性兑付的特点,产品发行人承担着核心风险,一旦产品收益达不到预期,就会产生纠纷。刚性兑付和预期收益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投资偏好,造成了只有承诺预期收益并且预期收益比较高的金融产品才能销售出去,导致各种跨利率周期的产品例如保险产品也不得不承诺预期收益率。第四,各种预期收益率产品的繁荣,强化了投资人只关注预期收益,而对产品预期收益的来源和投资方向则并不关注。规模庞大的预期收益率金融产品,形成了金融各业间相互投资的多米诺牌骨,其收益率最终依赖于当前中国资金的高利息、非标资产的继续扩张和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巨大波动,而这些恰恰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中最不稳定、最不合理、最需要调整的领域。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