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银行的钱去哪儿了?来自40家银行的调研报告

银行的钱去哪儿了?来自40家银行的调研报告

人民日报2014年06月17日10:33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看数字,流动性宽裕,实体经济不应“缺钱”。然而,目前仍有很多企业感到融资“既贵又难”。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企业抱怨贷不到款,银行感叹有钱贷不出。众多银行和企业集中反映,融资难融资贵更多体现的是结构问题。

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增贷款规模超过3万亿元,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116.88万亿元……看数字,流动性宽裕,实体经济不应“缺钱”。然而,目前仍有很多企业感到融资“既贵又难”。这一矛盾现象的背后有什么深层次原因?哪些因素阻塞了金融“血脉”?企业融资成本为何居高不下?

记者近日带着这些问题前往江苏、浙江、山西三省的5座城市,详细调查、采访了40家银行机构和42家企业,倾听了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1.问总量

信贷规模增,社会融资规模减,“表外转表内”影响资金面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新增3.79万亿元,同比多增2413亿元。对于这些数字,银行和企业有着自己的看法。

新增贷款算不算多?

农行南通分行副行长徐小飞认为,虽然今年一季度新增贷款规模创出历史次高,但这一数字不具备代表性。从银行的角度讲,往往会在上一年三四季度储备一批项目,并在一季度抓紧放款,早投放、早收益。之后贷款规模会逐步回归正常。

浙江嘉兴禾城农商银行副行长杨宗伟表示,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新增贷款规模也在相应提高,不断创出新高或者次新高是常态。因此,一季度的信贷数据并不让人意外。

从全国情况看,贷款在一季度集中释放后,确实有归于平稳的迹象。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3.01万亿元,但4月份新增贷款仅为7747亿元,低于预期,也低于前三个月的平均水平。5月人民币贷款则增加8708亿元,略高于市场预期。

仅看贷款够不够?

在采访中,多位银行负责人表示,分析全社会的融资情况,不能仅仅看表内贷款,更要关注表外资金。

社会融资规模包括表内融资,即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增外币贷款;表外融资,即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票据等。近年来,随着表外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表内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表外融资占比相应上升。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51.4%,为年度历史最低水平。

对一些企业来说,也开始更多依赖于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渠道。嘉兴城投集团财务部经理金云芬介绍,他们公司目前通过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融资租赁、信托产品等渠道的融资余额达50多亿元,已超过其银行贷款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为何下滑?

资金紧不紧,社会融资规模更有说服力。央行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社会融资规模8.5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5329亿元。

据分析,社会融资规模之所以减少,与“表外转表内”的结构变化有关:以信贷为代表的融资占比上升,而表外融资则不断萎缩。然而,表内融资增长却一时弥补不了表外业务减少的缺口。

嘉兴银行副行长章张海说,近两年来,各家银行相继开展了各类表外业务,且规模较大。今年企业普遍较谨慎,减少了大规模扩张,加之受监管因素影响,银行逐步收缩表外、同业业务,从而减少了社会融资规模。嘉兴银行今年以来的表外融资就下降了12亿元。

总体看,加强信托监管、严防影子银行、规范同业业务的政策文件近来陆续出台,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非银行信贷融资受到遏制,规模大幅下降。数据显示,今年1—3月,仅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未贴现汇票三类融资,累计就比去年同期减少4638亿元。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