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货币政策着眼防风险 公开市场操作仍唱主角(2)

货币政策着眼防风险 公开市场操作仍唱主角(2)

中国证券报2014年01月14日11:33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2014年公开市场操作将继续“唱主角”,继续担当平抑流动性波动、保持流动性合理、引导市场利率走向的主要工具,并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回笼和投放的力度。

二、增长保持合理区间,改革稳定潜在增速

1、世界经济形势有所好转,2014年中国出口增速可能略好于上年。

2014年,世界经济有望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发达经济体有望继续好转,新兴经济体增速有望企稳,国际经济环境可能相对稳定,总体略好于2013年。在此背景下,预计2014年中国出口增速可能略高于2013年,约为8.5%左右。

2、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增速回升,预计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2014年房地产投资可能略有回落。商品房销售形势较好,开发商回笼了大量资金,为2014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务院压力下已开始出手调控,如果房价预期发生变化,则房地产市场会转为观望,影响开发投资的信心和速度。预计201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18.5%左右,可能略低于2013年。

基础设施投资受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影响可能有所回调。我国在公路、铁路、地铁、水利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基建投资方面仍有一定增长潜力。另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建设也会带动相关投资。加上目前一些地方也陆续将基建项目向民间资本开放,这些都会促进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不过目前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货币政策转为中性偏紧,以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模式难以持续,基建投资扩张能力受到限制。因此预计2014年基础设施投资仍可能保持在21%左右的较高增速,但增速相比2013年将有所回调。

制造业投资将趋于改善。2014年出口形势有可能继续好转,企业盈利状况也已有明显改善,这些有利于制造业扩大投资。不过,考虑到工业领域PPI依然存在负增长的压力,预计工业品价格低迷及产能过剩等因素仍将继续抑制企业再库存的意愿,企业存货投资增速的放缓将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增长的空间。预计2014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至21%左右。

其他投资在改革推动下将实现较快增长。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措施将实施,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预计企业和个人的投资热情将得以释放,使得其他投资,特别是服务业投资等将能够实现较快的增长。

综合预计,2014年投资增速可能达到19.5%左右,虽然较2013年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3、在消费刚性和“调结构、促内需”的政策推动下,消费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消费的促进因素有:城镇化使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公开服务均等化等保障政策的完善将消除大量居民的后顾之忧;服务业的政策环境在改善,服务供给能力在扩张;2013年以来出台的促进信息消费等政策会逐步见效,预计2014年还会进一步加大促进消费的力度。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消费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速放缓后,居民收入增速相应放缓,低于GDP增速;2014年房屋成交量增速相比2013年可能下滑,进而影响家电、家具等销售;治理大气污染的政策力度在加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对汽车进行限购限行,将影响汽车销售和消费;国内消费环境依然较差。如食品安全等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总体上看,在消费刚性和“调结构、促内需”的政策推动下,预计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6%左右,实际增速为11.8%左右,都略高于2013年。

综合以上分析,由于出口和消费的动力将比2013年有所增强,投资增速则只是稍有回落,因此预计2014年GDP同比增速将略好于2013年,仍将维持在7.5%-8%的合理区间,初步预计在7.8%左右。且季度波动较小,全年运行平稳。

(二)关注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四个不确定性

首先,外部经济环境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由于持续多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必然会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短期的冲击,未来全球资金流动也将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并未明显好转,这意味着世界经济仍未能完全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仍面临较为不确定的外部经济环境。

其次,结构性失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2013年多增的社会融资规模中大部分流入房地产及地方融资平台,这不但造成中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失衡,也对实体经济其他领域的资金获得形成“挤出效应”。特别是由于对这两个领域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有收紧,国内投资增速就可能受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短期经济增速。

再次,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严重。目前钢铁、有色金属、非金属、橡胶等强周期性行业,产能过剩成本远大于生产过剩成本,所以目前这些强周期的资源品行业普遍出现了生产过剩、库存堆积,供求关系恶化的风险。此外,除了煤炭采选业和饮料、纺织服装等消费性行业,其他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也均普遍低于80%,存在产能过剩现象。

最后,经济潜在增长率下行压力仍存。随着中国人均GDP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也面临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也是近几年我国GDP增速放缓的深层次原因。在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弥补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趋势之前,我国经济增速趋势性放缓的压力仍存。这也是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

(三)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缓解潜在增速放缓压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并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预计市场化改革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一是资源配置效应:随着这些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定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提升经济效率。

二是技术进步效应:未来通过加大开放鼓励企业创新和加大科研投入可以提升技术进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技术进步将能够明显提升中国综合竞争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

三是内外联动效应:通过调整与国际对接方式,仍可继续享受全球化红利。未来通过上海自贸区等的改革试验,适应全球贸易与投资的新规则与新趋势,进而重新融入全球化的大潮,必将中国经济提升到新的层次。

四是人力资本积累效应:虽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结束,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可能放缓,但由于我国人力资本积累远远不足,未来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未来在加大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范围与层次、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提升教育质量与回报等方面的空间潜力巨大。

成功的改革能释放要素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将我国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大力改革且成功情景下,虽然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但由于全要素生产率转势回升,未来十年左右我国潜在增速仍可达到约7.6%的水平,资本效率稳定,增长质量得以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彭桦]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