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央行货币政策司长: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3)

央行货币政策司长: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3)

中国金融杂志2013年08月19日22:07分类:中国央行

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环境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下,金融机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财务硬约束进一步强化,利率定价能力不断提高;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得到有效培育;央行利率向金融市场各类产品传导的渠道逐步畅通;同时,宏观经济运行平稳,价格形势基本稳定。特别是贷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有利于健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总体看,当前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微观条件是比较好的。

当然也应该看到,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仍面临一些制约性因素。从宏观层面看,国际上主要经济体仍在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政策走向已出现一定的分化,增大了全球流动性和跨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从而不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平稳推进;同时,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若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过快,引起金融机构过度竞争,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将不利于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甚至有可能导致改革走回头路。

从微观层面看,个别金融机构仍存在财务软约束,内部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自主定价的意愿和能力不强,经营模式较为单一,难以适应市场化的竞争环境;部分企业和居民对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足,还不能根据收益、风险等因素自主选择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投融资行为难以做到科学理性,在发生定价方面的争议时往往希望通过政府的干预实现其自我诉求。

从市场层面看,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逐步解决。尽管近年来Shibor对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性明显增强,但终究尚未形成完整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特别是缺乏可为信贷产品定价提供参考的市场基准利率;同时,信用债券市场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显性或隐性担保,虽然有利于债券市场的稳健运行,却不利于建立市场化的风险定价机制和完善市场风险分担体系。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有可能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也正在建立过程中,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有效约束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非理性价格竞争行为;同时,一些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还在逐步推进,在此情况下,即使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仍存在因其他领域的价格干预造成新的市场扭曲问题,从而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进程及效果。

随着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对其资产方的定价已全面实现市场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其中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更是整个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较大的阶段,一般均置于改革后期,并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在理论界,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也认为,对于市场基础较为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一定程度的政策干预比完全市场化可能更有利于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由于市场存在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也会给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一系列挑战。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一方面,初期利差并不一定会收窄,有可能一段时期内存贷款利率水平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也将有所加速,促使低风险的贷款客户退出信贷市场,转向直接融资。另一方面,那些能够接受较高贷款利率的客户,其风险也通常相对较高,从而出现借款人的“逆向选择”问题,金融机构的坏账风险将有所增加。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金融机构现有的资产负债和产品定价状况将有所改变,盈利也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这些不仅将对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严峻挑战,短期内也可能对经济金融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当然,挑战也意味着机遇,调整往往会带来契机。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可能会对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机构盈利产生不利影响,但若改革的基础条件较为成熟、选择的时机较好、推进的节奏也较为稳健,则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不断发挥,金融资源将会得到优化配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将进一步健全,从而有利于提升经济金融发展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在此过程中,一些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完善、自主定价能力较高的金融机构也将会脱颖而出,其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都会在竞争和转型中得以提升。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

综合考虑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所需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在全面评估和权衡推进改革的宏观收益与风险的基础上,可按照“立足国情、服务发展、统筹安排、配套推进、渐进实施、风险可控”的思路,应坚持以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为改革方向,进一步研究论证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行路径,并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是继续培育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Shibor报价生成机制,加强对报价行的监督管理,扩大Shibor应用范围,促进以Shibor为基准的产品创新,切实增强Shibor的基准性和公信力。继续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适时将货币市场报价机制进一步拓展至信贷市场,为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信贷产品定价提供参考。国际上的相关实践已为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基本都建立了最优贷款利率(PrimeRate)报价机制,金融机构最优贷款利率与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保持相对较为稳定的比价关系,是确保政策利率向信贷市场利率有效传导的重要机制。印度、马来西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将最优贷款利率作为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并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贷款定价自律管理的作用。

二是不断完善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夯实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微观基础。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向前推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要防止金融机构出现“价格战”等非理性竞争行为,不仅需要金融机构自觉强化自身的财务硬约束和稳健经营能力,也需要发挥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协调和自律作用。借鉴国际上的有关经验,可考虑以符合财务硬约束条件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要求、市场表现良好为标准,对金融机构的合格审慎经营情况开展评估,并以赋予合格审慎机构更多市场定价权和产品创新权为激励,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强化公司治理、增强财务硬约束、完善自主定价机制、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三是进一步健全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增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创新,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日益复杂,社会投融资渠道趋于多元化,过往以货币供应量等为中间目标的数量型调控框架的有效性有所降低。借鉴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在现行以数量型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基础上,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这不仅对促进我国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也顺利实现了货币条件由危机时期的非常态向常态转变。下阶段,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推进货币政策框架从以数量型为主向以价格型为主转变。通过进一步观察评估各类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及其与经济增长、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监测分析各项中央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及传导关系,并在货币政策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增强对市场利率的调控能力,逐步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和利率调控体系。

四是继续稳步放开利率管制,增强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看,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基本都遵循“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改革路径,其中不少国家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是以发行大额存单、逐步扩大负债产品的市场化定价范围作为起点的。近年来,我国的同业融资市场发展迅速,利率已经市场化,允许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同业存单等负债产品,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同业业务等相关业务规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为今后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创造条件,以进一步提高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增强金融机构主动管理负债和自主定价能力,培育企业、居民的市场化定价理念,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人民银行将不断创造条件,最终全面放开利率管制,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权交给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未来中央银行则主要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引导和调控各类市场利率,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调控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