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央行货币政策司长: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

央行货币政策司长: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

中国金融杂志2013年08月19日22:07分类:中国央行

积极培育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

要顺利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不仅要赋予市场主体更多的自主定价权,还需要通过培育多方面的基础条件,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使市场主体得以通过竞争性市场形成合理的均衡价格。就金融体系本身而言,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和建设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人民银行十分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定价机制建设,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在有关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通过多年的建设培育,目前我国主要的金融机构都已基本建立起了决策、授权和执行为主线的利率管理架构,健全了市场化产品、存贷款定价及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形成了基于内部转移定价的全成本绩效评估体系,开发了支持定价的管理信息系统,定价管理更加精细,自主定价水平不断提高。

构建和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市场基准利率作为金融产品定价的参考,对于准确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疏通利率政策传导渠道、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06年9月,人民银行组织构建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包括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等八个期限品种。2007年1月,Shibor正式运行。随着近年来基准利率培育工作的不断深化,Shibor的基准地位逐步提高,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指标性利率之一,为拆借及回购、票据、短期融资券、浮动利率债券以及衍生产品等定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逐步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

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可以完全放弃对市场利率的引导和调节。相反,中央银行需要加强和改善市场化的利率调节和传导机制,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创造适宜的货币条件。从国际经验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都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中央银行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利率调控体系,以增强引导和调节市场利率的有效性。

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改革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形成机制、存款准备金利率制度以及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体系等途径,促进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模式已由过去单一依靠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转变为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引导市场利率并重:一方面,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适时适度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及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进行调节,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通过疏通各类市场利率之间的传导渠道,将央行的政策意图由短期利率传导到中长期利率,由货币市场利率传导至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最终影响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金融机构间的同业融资利率已经市场化,金融部门通过贷款以及债券、股票等非贷款类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也都已实现市场化定价,可以说,我国的融资利率已由管制状态转为依靠市场机制形成。随着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金融机构的存款定价也逐步呈现出了差异化、精细化的特征,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总体看,近年来我国坚持渐进式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确保改革进程与金融机构定价能力、企业居民利率敏感性等改革所需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基本适应,与相关经济金融改革的进程大体协调,并在市场化进程中继续发挥好利率调控的作用,这既有利于利率管理体制由管制状态向市场化的平稳过渡,避免金融机构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也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自主定价机制,加快转变经营模式,调整业务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更有利于逐步探索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有效地发挥利率杠杆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