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全球利率市场化——拉美篇:太激进要酿苦果

全球利率市场化——拉美篇:太激进要酿苦果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8月13日15:03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拉美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过程较为激进,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主要国家基本上都在5年以内完成利率市场化。他们都在宏观经济极不稳定背景下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如此激进的过程必然导致改革的失败或金融危机的产生。

全球利率市场化

美国篇:金融创新很重要

日本篇:循序渐进很关键

英国篇:一步到位有魄力

韩国篇:改革时机要抓好

专题:中国利率市场化迈出坚实一步

北京(CNFIN.COM/ XINHUA08.COM)--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是如何实现的?这些国家及地区的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遇到了哪些问题和风险?这都将会给中国不断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将为您系列呈现美国、日本、英国、中国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拉美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过程较为激进,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主要国家基本上都在5年以内完成利率市场化。如此激进的过程必然导致改革的失败或金融危机的产生。

一、改革影响

利率超调

阿根廷和智利利率市场化后,利率上升幅度大,波动剧烈,存贷利差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和亚洲国家,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利率超调”现象。

阿根廷在改革结束初期,名义存款利率为115%,实际存款利率为-61%,但是到1981年名义存款利率为157%,实际存款利率则剧升为53%。

利差一度扩大

相对于美国出现的存贷利差则先降后升的情况,拉美国家的阿根廷、智利等国的金融机构由于处于寡头垄断地位,改革后存贷利差一度出现持续扩大局面。

二、改革历程

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两条路径:以美日韩为代表的“渐进”利率市场化模式和以拉美为代表的“激进”模式。20世纪70—80年代,拉美三国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仅耗时2到3年,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一)阿根廷:1975-1977,耗时2年

历程

1975年开始利率市场化进程,取消了储蓄存款利率以外的其他利率限制。1976年9月又放宽了储蓄存款利率的限制,1977年6月颁布了《金融法》实行了利率市场化,取消了所有利率的管制,实现了利率的全面自由化。

在1981年3月爆发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中,70多家金融机构被清算,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6%。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政府只好在20世纪90年代初放弃了利率市场化政策。

效果

然而,通胀高企、金融市场发展缓慢未改善,经济金融的波动性却增加。GDP增长率先大幅提高后大幅下降,通货膨胀率也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深化率出现了小幅上升,但规模仍较小。

改革后,阿根廷国内利率迅速上升,且利差进一步放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热情高涨,国内资金供不应求,资金需求者转向利率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资金,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反过来又冲击银行,导致银行破产,中央银行被迫发行10万多亿比索救助,最终导致债务危机。

(二)智利:1974-1976,耗时1

历程

智利从1974年5月开始放松利率管制,1975年4月取消所有利率管制。

效果

但此轮利率市场化改革却引起了外资过度流入和比索升值,直到1978年后才开始好转。改革启动后,智利出现利率“超调”现象,出现较高利差。

此外,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破产企业增加形成大量坏账,1981—1988年智利爆发了金融危机。1982-1983年间,智利银行全部收归国有,以保护国内外储户存款,政府承担存款保险的责任。1988年9月,中央银行持有的陷入困境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几乎达到该国GNP的19%。中央银行不得不重新管制,公布指导性利率,智利此轮利率市场化改革宣告失败。

(三)乌拉圭:1974-1979,耗时5

历程

乌拉圭也在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1974年9月,乌拉圭提高了其对存款和贷款施加的法定利率上限,到1977年,这一上限就已经高到没有任何约束作用,直至1979年6月利率上限被完全取消。

效果

乌拉圭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金融资产总量迅速增长,但激进的利率市场化带来了严重问题。利率高企,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导致金融资产质量大大恶化,迫使中央银行对金融系统注资来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导致信贷膨胀,而信贷膨胀又迅速演变为通货膨胀,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此外,随着实际利率的上升,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却不断加大,融资成本提高。乌拉圭国内储蓄占GNP的比重下降,银行资金有所收紧,为了获得高额存贷款利差,向国外机构大量借债,并陷入债务危机。

三、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相似点。

1、在宏观经济极不稳定(20世纪70年代)背景下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2、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时间早、项目多。阿根廷、智利、乌拉圭三国,启动时间比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都要早。此外,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自由化的其他内容同时实施,如放开设立金融机构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进入本国经营、放开汇率管制、开放资本账户等措施往往与利率市场化同时实行。

3、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过于激进。三国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消了所有的利率管制,迅速地进入了利率市场化。这三国改革耗时没有一个超过5年。

四、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及经验总结

(一)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启动风险较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容易失败。

利率市场化改革会造成经济的波动,无论宏观经济处于过热时期还是处于衰退或萧条时期,这种波动均可能使改革受挫。南锥体三个国家均是在宏观经济极不稳定、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时实行利率市场化政策的。

(二)金融市场不完善,资金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真实市场供需水平。

多品种的金融交易工具会分散利率放开后投资者的选择集中度。充分的竞争则使投资者具备更多的投资理性和先期心理准备,同时也避免了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竞争的无序和混乱。

拉美国家资本市场的“分割性”和金融产品的稀缺性阻碍了其调节和融通功能的发挥。相比美国,在改革前就具备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拥有大量利率市场化的创新金融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转让提款通知账户等。

(三)金融机构等市场微观主体运营机制不健全及政府有效监管缺位。

拉美大部分国家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为一些大集团所拥有,成为它们的资金供应商。以智利为例,利率改革后,国有银行被私有化,私营银行迅速增加,但多为少数财团所控制,发放给这些银行控股公司的贷款额占整个信贷投放总额的20%。而急需资金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却难以得到银行资金的支持,信贷市场资金配置机制失衡,金融机构的风险也在快速累积。

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健康有序、机制灵活完善,而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多数没有建立定期信息披露机制,存在委托代理链条过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因此,在利率放开过程中辅以得力的监管,特别是对银行短视行为的监督约束尤为必要。

而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拉美国家利率放开之后,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减弱,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银行监督体系来防止和降低这种风险,金融体系的安全受到威胁。

(四)激进式改革方式并非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稳妥选择。

从国际的实践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利率市场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美国从1970年实现了大额存款利率自由化,历经10余年后于1986年实现了储蓄存款利率和所有贷款利率市场化。日本1986年实现了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8午后彻底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韩国的非银行机构利率的放开速度快于银行利率的放开速度,贷款利率的放开速度快于存款利率放开速度。我国台湾是先放开有组织货币市场利率及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然后逐步扩大银行利率的上下限幅度,使银行利率也由资金供求关系来自行调整。上述国家和地区由于渐进地实施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取得了利率改革的成功。

而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等拉美国家,在通货膨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至关重要的金融深化没有实现之前仓促地放松了对银行系统的管制,并且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最终导致改革失败和国内经济进一步动荡。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务必保留此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金融信息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姜楠 苏珊娜(实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