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全球利率市场化——美国篇:金融创新很重要

全球利率市场化——美国篇:金融创新很重要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7月29日17:21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美国利率市场化从酝酿到最终完成先后用了16年的时间,其核心在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美国利率市场化伴随着接连不断的金融创新过程,两者互相推动,这是美国利率市场化最显著的特点。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倒闭数量增多并爆发了储蓄贷款协会危机。

全球利率市场化——日本篇:循序渐进很关键

全球利率市场化——英国篇:一步到位有魄力

专题:中国利率市场化迈出坚实一步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是如何实现的?这些国家及地区的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遇到了哪些问题和风险?这都将会给中国不断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将为您系列呈现美国、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作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先来看看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美国利率市场化从酝酿到最终完成,先后用了16年的时间。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在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采取渐进式,70年代主要放开了大额存单利率;80年代则通过立法加速进程,1986年4月,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

一、美国利率管制过程

1929年以前的金融制度基本是非管制型。

1929年—1933年后,金融业的崩溃严重影响了萧条后的复苏,美联储开始对银行利率、银行业务实行管制。

1933年—1935年美国通过了一系列金融法案,提出了对银行支付存款利率进行限制,其中包含“Q项规则”。同时禁止银行业对证券的投资,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二、美国的利率管制特征

(1)Q项规则中管制的范围仅限于存款(活期存款和定期、储蓄存款),对贷款及银行手续费等没有管制。但许多州一级的政府对银行和储蓄银行的贷款规定了最高贷款利率。

(2)对支票存款不支付利息。

(3)美国金融当局将利率管制作为其货币政策的辅助工具。联邦储备系统将Q项规则视为一种货币政策手段,希望通过它对利率的限制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

(4)30年代至60年代以前,美国利率管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银行经营的健全性。从60年代开始,管制的目的,其重点已转移到保证住宅金融的安全运行方面。

三、美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步骤

1960年代中期和末期,美国的“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1973年,尼克松总统草拟了“美国金融制度改革建议”,建议包括在五年内废除规定对存款的利率上限及对支票存款不准支付利息的第Q项规则。

1980年3月,美国政府制订了 “1980年银行法”,宣布在今后6年内,将Q规则所规定的利率上限逐步予以提高。

1986年3月底,分阶段取消Q项规则对于一切存款机构持有的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利率限制。

1982年10月,美国制订“1982年存款机构法”,该法案准许存款金融机构开办货币市场存款帐户(MMDA,1982年12月起)及超级可转让支付帐户(Super Now,1983年1月起)两种类型的存款。这两种存款均具有交易结算性,但却无最低存款期间和最高利率方面的限制。

此时美国定期存款的利率也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因此此时美国的存款利率管制实际上已完全废止。

四、美国利率市场化实施特点

(1)逐步实施,谨慎推出。

从准备到正式组织实施,前后经历了1970年到1982年十余年的时间。利率市场化正式实施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从1982年开始到1986年3月止,前后实施时间达约五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从酝酿到最终完成,先后用了16年的时间。

(2)抓住重点,寻求突破。

所谓的突破点工具应具有联结自由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功能。美国金融界找到的突破口是可转让大额存单(CD)的发行与交易。大额CD曾是银行存款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

CD最大特点是持有者可将其自由转让。由于大额CD不受Q项规则利率上限限制,这样一方面淡化了银行单独依靠存款作为资金来源所形成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在存款利率管制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3)监管机构,开放市场:

当存款机构正常的资金来源途径受到限制后,迫使他们到金融市场中去想办法。这种未管制的渠道确实极大地缓解了利率管制政策对金融机构发展和功能发挥所造成损害,同时促进了这部分市场的迅速扩展,甚至最终对被管制部分形成有力的“逼宫”,致使其最终跨台。

(4)多种创新,循序渐进:

美国利率市场化伴随着接连不断的金融创新过程,两者互相推动,这是美国利率市场化实施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

如CD最高存款利率限额取消后,美国银行界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利率不受限制或市场交易的国库券利率挂钩的金融创新手段,如狂卡(Wild card)存单(4年以上,无利率限制)、货币市场存单(6个月,与同期国库券利率挂钩)、小额储蓄存单(30个月,与国库券挂钩)等被陆续创造出来,极大促进了市场利率在银行经营业务中的影响作用。

另外,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的改革及其它方面的改革紧密交织。取消了三十年代对存款机构的资产结构的规定,阻碍银行和储蓄机构发展跨州业务的管制也被逐渐解除,存款机构间的严格分工界线也被打破。

五、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效果

从美国市场化前后的实际利率看,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美国的实际利率长期明显低于GDP增速,但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实际利率与GDP增速基本趋近。

从银行的存贷利差来看,尽管在利率市场化期间波动剧烈,但存贷利差利率市场化之后较之前明显上升,并保持稳定。

从货币市场利率看,利率市场化前货币市场利率常常高于存款利率,但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货币市场利率与存款利率逐步趋近,货币市场利率甚至常常低于存款利率。

国债和企业债利率等率先实现市场化的债券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前低于存款利率,其原因可能在于该时期美国的通胀与衰退相伴,使得债券资产相对存款更具流动性和避险价值;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债券利率和存贷款利率基本趋近。

从利率曲线斜率看,美国自60年代以来的国债利率曲线斜率不断陡峭,其原因在于70年代之前的大加息周期长端利率上升较快;而70年代之后的大降息周期短端利率下降较快;可能解释在于利率市场化一方面促进了短期资金管理工具大发展,使得短端利率更为灵活,另一方面促进了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和通胀预期的稳定,使得长端利率更为稳定。

即使在70年代直接融资市场已经高度发达的美国,在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直接融资还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应的,美国居民的投资也相应的越来越多的从存款转向金融市场。

而利率市场化也导致货币总量指标逐步失效,使得美联储在90年代中期重新转向了对联邦基金利率等价格工具进行调控,而中小银行倒闭潮对存款保险制度提出了新要求。

六、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危机

不过,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倒闭数量增多及储蓄贷款协会危机爆发。

1985年前后,由于利率上升,85%的储贷协会面临严重亏损,同时每年有200家左右中小银行倒闭破产。

由于储贷协会一直满足于在优惠环境里生存,对突发的经济环境变化措手不及。比如,尽管1980年和1982年的法案给予储贷协会更大的自由发放非抵押贷款的权力,但协会并不能成功地转向新的贷款业务,它们没有做好应对新局面的准备,也缺乏开拓和管理新业务的专家。

这说明在每项金融改革实施之前,各相关部门必须做好思想上和战略上的准备,才有可能以较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益。美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实现之后,美联储开始通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利率管制取消后,美国商业银行倒闭数量有所上升,但由于有较为完善的市场基础和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总体上未对金融稳定产生过大的冲击。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务必保留此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金融信息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姜楠 苏珊娜(实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