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投资理财 > 想看理财产品说明书遭拒绝 银行称须先购买(2)

想看理财产品说明书遭拒绝 银行称须先购买(2)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7月12日13:46分类:投资理财

核心提示:目前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归因于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不高,而隐藏在对信息需求不高背后的,是投资者对理财机构的盲目信任。但这种信任是脆弱的,如一旦项目出现问题后,投资者对投资机构的信心可能会受到影响。从长期来看,一旦完整规范的信息成了行业通行的标准,信息不详的产品恐很难销售。

非结构性产品说明书“形同虚设”

虽然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强调,投资者需前去营业部查询产品说明书,不过,记者前去四家银行的在沪网点后,唯有光大银行打印了某款在售产品的说明书供记者查看,兴业银行以理财部门暂时繁忙为由,委婉地拒绝了记者的要求。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则明确向记者表示,只有购买产品者有权查看说明书。

记者在中国银行及中信银行网点观察,发现理财师在为客户办理产品业务时,也并不会特意提醒投资者阅读产品说明书,而是“轻描淡写”地出示后,直接告知投资者在产品合同书上签字。

据记者从多位有理财要求的投资者处了解,除结构性产品外,许多银行的非结构性产品说明书“形同虚设”,取而代之的是理财师的“嘴上建议”。多数情况下,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即使产品标明为保本浮动收益,但理财师也会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可达到预期收益。

“我在银行工作那么久,还未发生未到达预期收益的情况”、“银监会规定,对常规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只能标注浮动收益,但实际上都可达到预期收益水平”、“我可以保证产品到期时,你拿到的收益一定和预期相同。”这是理财经理在推荐产品惯用的表达。

一位常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的印象里,除了首次购买时,理财师对产品说明书做出了提示,此后在办理理财业务的过程中,说明书这一环节似乎已经消失。

“我有两三家固定购买产品的银行,和理财经理们较为熟悉。一旦有新品发售,他们会短信通知我。而在营业网店购买时,通常情况下,理财经理会为我大致描述产品信息和预期收益情况,说明书则很少涉及其中。” 李女士如是表示。

“理财信任”基础脆弱

现阶段,在群雄逐鹿理财市场的格局下,除公募基金外,其他的理财产品,如银行理财产品、券商集合理财、基金专户理财、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基本上属于私募产品或半私募产品,信息存在不对称性。

银监会继今年3月下发“8号文件”,拟规范银行理财产品在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领域的投资行为后,6月中旬再度要求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实行全国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报告和信息登记制度,未进行系统报备的理财产品,不得发售。这一系列措施都意在提高产品运作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程度。

记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属于信息披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如人的外衣,只有当投资者看重了其款式,才会决定是否试穿。对于同款式的外衣而言,往往是细枝末节令衣服的版型有所差异,上身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此外,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对象是大众,并非聚焦于部分特定客户,唯独银行本身的网银客户可在线查询产品说明书的条款稍显不公。银行方称此行为主要考虑到,普通投资或难以把握产品的具体情况,亲自前往柜台购买,有利于在理财经理的指导下更好地对产品进行评估。

难道网银客户就技高一筹,无需被理财师指导?同时,相对于风险较高的结构性产品和QDII理财产品,若说明书没有公开发布,或在柜台依然形同虚设,那亏损风险谁来承担呢?

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指出,目前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归因于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不高,而隐藏在对信息需求不高背后的,是投资者对理财机构的盲目信任。但这种信任是脆弱的,如一旦项目出现问题后,投资者对投资机构的信心可能会受到影响。从长期来看,一旦完整规范的信息成了行业通行的标准,信息不详的产品恐很难销售。(记者张苧月)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