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有舍有得 供给侧改革有望改善资产荒(3)

有舍有得 供给侧改革有望改善资产荒(3)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12月03日11:34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供给侧改革”迅速成为热门概念,甚至有机构提出“供给革命”的说法。在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新旧增长动力青黄不接之际,“供给侧改革”给了未来经济新常态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使我们在展望2016年之际可以从新的视角来探讨政策走向和资产组织的前景。

三、中国供给侧改革将有舍有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实施供给侧改革并不是一时兴起,不代表经济政策的大转向,也不会放弃对总需求的调控,供给侧改革是此前“调结构、促转型”目标的具体化,将与总需求刺激政策并行不悖。因此,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很可能会从一些已经成功的例子中汲取精髓,但同时又会结合中国自身国情,走自己的供给侧改革之路。

我们认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可能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暂时不会大规模减税及削减社会福利

减税的制约在于,在经济下行阶段,政府财政收入也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2016年需要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减税,将会带来各级政府财力不足,无法落实稳增长的各项任务,也会迫使中央和地方政府扩大国债、地方债的发行规模,这将对债券市场的容量构成冲击,抬高债券市场利率,不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但进一步出台结构性减税措施还是有可能的,包括加快推进营改增,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调整个税起征点等,但减税规模将不会很大。

至于社会福利,目前中国依然处在福利不足的阶段,未来对民生保障的投入会进一步加大,谈削减福利还为时尚早。

2)不会出现大规模私有化

英国撒切尔政府将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私有化,随后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仿效,私有化改革提升了企业效率,减轻了政府负担,加强了市场竞争机制,最终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基于中国国情,我们认为未来企业层面的改革将以国企改革为重要推手,以改革国资监管、提升企业效率、推动国企整合为重点,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不会出现大规模国企私有化的情况。

3)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偏中性

美国、英国在转向供给侧管理时,都大幅收紧了货币政策,通过大幅加息来遏制通胀,但这一情况在中国显然不会发生,中国面对的是潜在通缩风险而非通胀,同时实体经济融资不振,融资成本依然偏高,货币政策事实上存在继续放松的要求。

继续宽货币是经济下行周期的客观要求,这与侧重刺激需求还是侧重刺激供给并无关系,我们预期供给侧管理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偏中性的。

4)转型升级与提升市场效率将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转型升级一直是近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但效果并不理想,在中国人口红利结束,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后程,经济更加依赖消费的阶段,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依托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将会是中国版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而加大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预计简政放权、加强竞争、放松对行业准入和价格管制将会是重点。

5)产能出清将困难重重

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自动出清,这一点尤其适合中国产能过剩的现状,但从过去一两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未来去过剩产能的前景并不乐观。

首先,去过剩产能意味着大规模关停企业并裁员,在部分上游行业领域,产能过剩相当严重,如果启动去产能,释放的失业压力短期内难以消化;其次,各级政府有意愿有动力维持刚性兑付,尽管打破刚兑已是趋势,但过去两年出现的一系列债券违约事件中,实质性违约仅有一家,其他均被各种方式兜底,政府持续介入债务违约的情况不会很快改变;再次,市场出清意味着信贷违约规模的大幅上升,这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安全构成重大挑战,也威胁到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因此,我们预计中国的产能出清将会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不会出现90年代国企大规模裁员下岗的情况。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