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姚余栋:人民币长期强势的基础(3)

姚余栋:人民币长期强势的基础(3)

《中国金融》2015年第19期2015年10月06日14:19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随着美国、欧洲、日本、英国在全球GDP中占比逐步下降,未来人民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主权信用货币,必将成为牙买加体系下的新占优货币。伴随着全球流动性在长周期中萎缩和短期内结构性错配成为世界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人民币作为占优货币必将经历一轮缓慢的再估值,在中长期不断升值。

人民币必将是强势货币

全球流动性是可用来对国际交易活动进行支付的储备货币或金融媒介,是全球经济活动的基础。从经济全球化和货币国际化肇始的几百年中,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币本位、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在的浮动汇率体系(也称牙买加体系)都是解决全球流动性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但是本质都是复本位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度,顾名思义,是黄金和白银两种贵金属同时作为本位币的材料,金币和银币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是按照之间比价自由铸造、流通、输出与输入的货币制度。银本位、金币本位、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制度实际也是贵金属和银行券(如果是国家垄断发行就成为信用纸币)同时充当货币的货币制度,纸币和贵金属相互自由兑换的基础是维持银行券对白银或黄金的固定比价。国际金本位时期,英国、法国、德国等世界强国维持本国货币对黄金的平价,由此确定各国货币之间的汇价。尽管黄金和各国纸币大多时候没有在一国境内同时流通,但从全球视野上看,这种币制安排依旧具有复本位制的本质特征。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当于金本位制度的延续,各国货币间接与黄金挂钩,美国承诺按固定比价无条件为各国的美元储备兑换黄金。牙买加体系虽然已经放弃了各国货币直接或间接对黄金的挂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但是一大部分国家还是实行了盯住美元的策略,和美元联动以维持本国汇价的相对稳定;此外,部分国家的货币还盯住了过去的宗主国货币,比如法郎(欧元区建立以后,非洲部分盯住法郎的国家开始盯住欧元)。可见这种货币制度也是某种形式的复本位制。

复本位制的基本特征是,存在一个偿付能力最强的货币,本文称之为占优货币。占优货币和非占优货币之间存在一种中心—外围的依附与被依附结构。由于复本位制度孕育着某种天然不稳定性,一旦两种货币之间的比价难以维持,占优货币经历再估值以后将进入一个漫长的升值周期,占优货币和非占优货币比价进一步崩溃,直至整个体系瓦解。

金银复本位制时期,黄金是占优货币。随着白银大量开采,黄金相对短缺,法定比价难以维持,黄金将会被重新估值(Reevaluation),币值不断上升;银币在流通中逐步边缘化,直至逐渐退出流通。而金币流动性的收缩将引致一轮严重通缩,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

国际金本位制时期,英国、法国、德国等世界强国维持本币对黄金的平价,由此确定各国货币之间的汇价,黄金依旧是最优支付力的占优货币。国力强盛的英、法、德等殖民宗主国有能力盯住黄金,实行本国货币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汇率制;与之相对的殖民地国家,经济体系和货币制度严重依赖于宗主国,其本币或仿效中心国家和黄金固定,或实行浮动汇率。国际金本位时期,英法德强大的制造能力使其经常项目保持了持续性顺差,这意味着通过进口初级产品付出的银行券又通过出口制成品收回来,且回收得更多,黄金不断累积。殖民地国家为获得制成品,一方面向中心国家注入初级产品等实物资源,另一方面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导致黄金不断流失,这些国家逐渐开始无法维持本国货币对黄金的平价。与此同时,伴随着英法德之间实力的此消彼长,黄金越来越集中在英国手里。随着黄金这一占优货币在除英国之外其他国家中逐步发生流动性萎缩,黄金不断升值,原来法定平价难以维系,这种制度必然走向消亡。而黄金天然储量(即流动性)不足,加剧了这种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占优货币还是黄金,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复本位制中的第二本位货币。显然,这个制度延续了金本位制的天然不稳定性,也就是黄金作为占优货币的流动性不足,或者说,美元作为主权信用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内在不稳定性。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通过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两方面来向世界输出美元。实际情况是,在整个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国在大多数年份都保持了经常项目顺差,但资本项目长期逆差,黄金储备持续减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后几年,经常项目转为逆差,双逆差结构使得美国黄金储备更快流失,“特里芬两难”问题开始释放巨大的破坏力量。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增长需要更多的美元作为支付手段,而美国的黄金储备由于双逆差结构不断下降,占优货币黄金经过再估值不断升值,法定平价难以维持,直至体系崩溃。

牙买加体系时期,贵金属已经彻底退出国际货币体系,取而代之,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等主权信用货币成为占优货币。由于牙买加体系下,各国货币和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等主要储备货币之间没有法定平价,这种复本位制内生不稳定性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金融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前几种币制有所不同,“特里芬两难”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展开。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等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GDP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就相当于上述主权信用货币充当国际货币和最终偿付手段的“资产抵押”。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扩大,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GDP份额中迅速上升,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等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资产抵押”日益下降。此外,这些国际流动性还需要支持除全球实体经济、贸易增长之外,一个规模日益庞大的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流动。美国、英国、欧洲、日本的GDP份额能提供的“资产抵押”更显不足。因此,国际流动性不足在这种国际格局下已成为常态。世界需要新的流动性注入,而人民币加入国际储备货币这个“俱乐部”将为占优货币有效扩容,部分缓解全球流动性不足带来的负面宏观经济后果。可见,不是人民币需要国际化,而是世界经济需要一个国际化的人民币提供有效的流动性支持。

通过对国际货币史的梳理,我们发现,人类历史长河中流动性不足时期总体上超过流动性泛滥的时期。贵金属的天然稀缺性注定无法为规模日益扩大的全球经济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所以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牙买加体系后,只可能由主权信用纸币充当最后的流动性支持,而这一体系稳健运行的前提是储备货币发行国提供充足的“资产抵押”。随着美国、欧洲、日本、英国在全球GDP中占比逐步下降,未来人民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主权信用货币,必将成为牙买加体系下的新占优货币。伴随着全球流动性在长周期中萎缩和短期内结构性错配成为世界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人民币作为占优货币必将经历一轮缓慢的再估值,在中长期不断升值。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