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宏观政策变调 中国式“量宽”开启

宏观政策变调 中国式“量宽”开启

中国证券报2014年07月28日08:26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由于通胀无虞,未来6个月决策层在政策选项上顾忌不会太多。预计“宽信用”刚启动,一时不会停,央行还得继续“宽货币”做好服务,防止利率过快反弹,以免抑制信用投放和投资反弹。

中国社科院教授、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

宽松政策大概率延续

站在2014年半山腰总结半年度经济数据,总印象是软数据(如GDP、工业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反弹,但硬数据继续疲软(如铁路货运、发电量),更重要的是住房销量没有企稳,半年度商品房销量萎缩6.7%,说明以基建投资增长和出口回暖为主要驱动力的短暂复苏,并不足以抵消房地产投资放缓带来的影响,预计2014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将下降6%,但仍比2012年高出18.7%。

总体而言,地产下行周期难以改变,这一调整可能要持续2-3年。根据部署,财税改革将在未来2-3年完成,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会减少对地产和土地财政的依赖。我们预计,2016年地产销售占GDP比例可能回归至8%,而2013年是14.31%,这意味着2016年地产销售可能要比2013年萎缩29%。如果处置得当的话,这样的调整进程对经济影响应该是可承受的。至2016年,名义经济增速基本能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

只要地产销量不放量反弹,通胀短期内难变成“真老虎”,因为我国通胀是典型的地产型通胀,即楼市泡沫会导致总需求扩张,从而导致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高企。由于通胀无虞,未来6个月决策层在政策选项上顾忌不会太多。预计“宽信用”刚启动,一时不会停,央行还得继续“宽货币”做好服务,防止利率过快反弹,以免抑制信用投放和投资反弹。

中国式“量宽”顺应而生

整体上讲,2014年宏观政策依然处于“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格局,但宏观政策调控出现一些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经历去年钱荒之后,货币政策“锚”可能悄然在变。金融稳定在多维货币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正显著上升。近一年来,央行在资产业务推出了一系列货币工具创新,通过“SLO+SLF”构建短端利率走廊,最近又推出PSL试图打造中长端政策利率指引。与其说是央行调控的主动性在上升,不如说这代表央行对宏观条件的判断。即央行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可能要进入非常规时间(经济杠杆调整期),货币当局需要构建非常规的货币操作机制(量化宽松)。

二是财政赤字货币化越来越明确。在我国,政府金融能力也就是财政能力,货币和财政本就是政府的左右两个口袋。财政部未来两年要承担财税改革的重任,特别是央、地事权和财权的重大调整,不便于操作。国开行某种程度成为了“财政二部”,而央行为国开行提供PSL融资。应该说,货币量宽和财政赤字之间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中央信用的膨胀,但笔者认为未来该机制应少用于基建增量投资,而多用其帮助其他部门调整杠杆。比如,国开行可以收购商业银行按揭贷款,或者直接收购销售不动产库存,并转化为保障房,这套机制未来可能将发挥大作用。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