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宏观政策变调 中国式“量宽”开启(2)

宏观政策变调 中国式“量宽”开启(2)

中国证券报2014年07月28日08:26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由于通胀无虞,未来6个月决策层在政策选项上顾忌不会太多。预计“宽信用”刚启动,一时不会停,央行还得继续“宽货币”做好服务,防止利率过快反弹,以免抑制信用投放和投资反弹。

避免系统性风险

短线宏观政策逻辑的核心,是如何避免去产能和地产拐点过程中,所发生的债务自我实现式剧烈收缩,用官方的语境就是,如何避免系统性风险爆发。

从历史经验和体制逻辑角度看,金融被及时救助是关键,只要金融被某种程度地隔离保护,经济硬着陆的概率很低。当经济下行加速时,如果金融部门具备再杠杆能力,就能将信用快速导向受益结构性政策(财政贴息、减税)的方向,形成有效供给,很大程度地对冲过剩部门和高负债部门萎缩的冲击。

金融部门怎样才能具备再杠杆能力?只能靠中央政府信用膨胀,来转移和承接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杠杆。这跟2008年危机后美国政府杠杆上升、家庭部门杠杆下降,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部门杠杆上升、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下降,道理一样。

为此,未来中央政府财政赤字有上升压力,结构性财政工具投放会导致中央财政收入下降(降税),支出上升(财政贴息和民生保障投入)。为对冲财政赤字融资挤出效应(利率上升),非常规货币量化操作(QE)顺应而生。在这套机制运行下,利率上行大体上是有顶的。假如国开债收益率上行到5.5%以上,国开行融资就可能更多通过PSL或再贷款了,金融债发行就会缩量。

但在市场出清力量开始释放前,利率想要下来也不容易。当资本回报率越来越弱,资产周转率(货币流通速度)越来越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杠杆将越来越靠央行来维持。尽管要服从大局,但政策还是会保持定力的,即总量政策施力还是会保持节制的,毕竟大方向是要杠杆调整。决策者对长期问题认识非常清楚,目前处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要降低经济未来运行的尾部风险,因此,必要的迂回和妥协都可以理解,但需要把控好改革和增长的节奏。

“水和面”的政策格局下,用“货币+信用”交错状态研判债市的交易机会是非常有效的。“宽货币、紧信用”向“宽货币、宽信用”转化,所以债券的交易状态边际变弱,特别是利率品。风险偏好上升,票息策略延续。当然,未来6个月转向“紧货币、宽信用”的概率也不大。

股票市场依然等待下半年指数一次明显回升的可能。股市回升的关键在于市场对银行的看法。市场关心,是否有足够的政策储备能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银行股重估的机会在于能否有手段降低市场对其资产负债表的担忧。事实上,对银行的暗中金融救助可能已经展开,从央行去年下半年至今一系列资产业务的作为可以看出端倪,央行应该已经明确,并逐步开始明确金融稳定为“锚”。

金融救助有大张旗鼓的方式,如撇账、AMC、注资等;也有隐性的救助,如货币量化操作(QE)。QE的财务效果本就是对商业银行的利益输血,让他们保持盈利能力,以时间换空间。中国银行股的机会,在于让市场逐渐不再担心其资产负债表。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