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双向波动后人民币将向何处去

双向波动后人民币将向何处去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4月02日16:41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由于中国经济将出现企稳,以及中美实际利差依然诱人,人民币在6-12个月的时间段内仍然有升值空间,但最终能否升值以及升值幅度,取决于货币当局对汇率的干预力度。在6-12个月之后,随着中美货币政策的转变,人民币的升值动力将趋于弱化。

双向波动后人民币将向何处去——新阶段人民币的分析框架

毫无疑问,2月下旬之后,特别是3月央行宣布放宽人民币波动区间后,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田园牧歌式的缓慢升值已经被金戈铁马式的大幅波动所取代,人民币汇率正从“区间+爬行”模式,向“区间+浮动”模式过渡。在新的模式下,汇率前景如何,以及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值得探讨。

货币当局与市场的组合关系

我们认为,如何正确看待货币当局与市场的关系,对市场参与者能否正确理解未来的汇率波动,有重要作用,而且这两者间孰强孰弱,很可能是人民币在实现自由浮动前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在“区间+爬行”模式下,以中间价为基准,汇率只能在上下1%的狭窄区间内波动,且货币当局会积极对汇率进行干预,因此,货币当局成为事实上的价格制定者,汇率波动率很低;而在“区间+浮动”模式下,中间价仍为基准,但汇率波幅扩大到上下2%,货币当局退出常态式干预,市场对价格的影响力明显上升,市场与货币当局均为价格制定者,汇率波动率显著加大。

在3月央行放宽波幅后的答记者问中,市场化定价倾向十分明显,并指出人民币波幅与振幅均小于国际主要货币,这意味着发挥市场的力量,让人民币波动起来,打破单向升值预期,是央行此次放宽波幅的主要用意。上下2%的波幅,意味着每天有4%的波动区间,这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情况下汇率的定价需求,也即理论上在4%的波动区间内,货币当局可以放任市场自由波动。

但是,这并不代表货币当局会甩手不管,迄今为止,人民币实行的依然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一管理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中间价,二是入场干预。

在有管理的前提下,货币当局对汇率波动仍会有容忍底线,这个容忍度可能较之前大幅提高,但不代表能够容忍无序波动,假如人民币出现连续的涨停或跌停,或者在某一阶段急速升贬值,都将引发央行入场干预。央行的角色,将更多的从“价格制定者”转变为“价格监督者”。

很难推测央行对波动的容忍底线提高到了多少,但从国际主流货币观察,G7货币的日间平均波幅基本在0.6%以内,月度振幅大约在3~8%之间,人民币当然不可能在新阶段的初期就达到G7货币的波动水平,但可以进行参考。我们猜测,假设人民币月均波幅超过5%,将引起货币当局的干预。

在讨论货币当局与市场关系时,有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不能回避,就是货币当局是否还会,或者是否还应当预设立场,即主动引导人民币的方向。

我们认为,货币当局很难放弃预设立场,并且会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立场,但这一立场只会阶段性出现,而非贯穿始终,这可能是与以往最大的不同。

在某些阶段,当货币当局评估经济面,认为汇率有必要进行修正时,其对市场巨大的影响力将会使价格朝着货币当局希望的方向发展。但从国际经验,比如日本央行干预日元的效果来看,市场愈是趋向浮动,货币当局干预的成本就会愈大,且效果愈短期,当意识到巨大的不可持续的成本时,货币当局终将被迫放弃预设立场,转为对极端市况的稳定性干预,这一情况最终也会发生在中国货币当局身上。

因此,我们估计在放宽波幅后的早期阶段,将出现“强当局”与“弱市场”的组合,货币当局将会确保汇率有序波动,以近期人民币贬值而言,央行的底线应是不引发恐慌心理或系统性风险;随着时间的推进,市场力量将逐渐转强,出现“强当局”与“强市场”的组合,并最终过渡到“弱当局”与“强市场”的组合模式。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