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陆磊:中国金融再平衡 人民币国际化大势所趋(4)

陆磊:中国金融再平衡 人民币国际化大势所趋(4)

上海证券报2014年02月27日08:37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外围的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和多变,互联网金融等新的金融业态野蛮生长,伴随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传统金融机构为根基的中国金融,正在受到一轮又一轮的频繁冲击。金融生态的平衡,正从一个相对静态的模式加速切换到动态的模式。

谨慎乐观看待中国经济

上海证券报:近期以来,新兴市场国家遭遇了货币大幅贬值的金融冲击,这一现象及背后原因是什么?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人民币会否受到冲击?

陆磊:第一,经济层面。美欧主要经济体的触底反弹,使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相对收益率发生变化。市场往往是提前量化的,预期会在货币层面上做出相应的反应。

第二,货币层面。美联储提出逐步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落到实处,势必会引发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人们总是愿意持有一种看涨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看跌的货币。退出QE,投资者一定会增持美元,舍弃其他国家货币,这又会导致资本撤出或外逃。其后果是,以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标值的资产价格会走低,汇率走低以及金融市场走低,乃至于固定资产价格走低。

至于中国经济,我保持谨慎乐观。乐观在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固本培元,很可能维持相对较高的、稳定的投资回报率,这是改革的体制性红利。但改革又很难,寻找新增长极和增长点的过程,又不见得一帆风顺。我们有过很多探索,遇到过挫折,这是成长的代价。

上海证券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你如何看待这一进程?

陆磊:第一,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一部世界经济史和金融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有足够竞争力的制造型经济体,走到最后必须是货币国际化。制造业有竞争力,就会出现贸易顺差、本币升值、外汇储备增长,进而商品竞争力出现一定下降,然后出现产业输出。全世界有三轮或者四轮的产业输出,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很多人孤立地认为它是产业过程,实际上是货币过程。原来的商品输出国面临新的局面,就出现了新的打法:英国以伦敦为中心发展出了货币和债券市场;美国以纽约为中心发展出资本市场;日本以东京为中心搞日元借贷、日元援助。现在中国也到了这一局面,下一步怎么走?答案是转型升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会崛起,同时制造业会向内陆或者境外转移。转移的载体就是投资,投资就是货币、资本,客观上就是伴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和货币发展的必然。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平台载体。首先是贸易结算,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品输出国,已在开始用人民币进行一定程度的结算;再次是投资结算,中国逐渐从资本短缺国变成丰裕国,直接使用人民币而非第三国货币进行对外投资,技术上可以考量;然后是储备货币,如果人民币的购买力、全球认知水平、跟全球主要货币是保持稳定的态势,那么未来五年、十年或者十五年,成为他国选择的储备货币或全球公认的价值贮藏手段,不是没可能。

第三,一般来说,一国货币是否能成为全球可接受的国际化货币,还要看该国是否有发达的金融市场。比如英镑曾是很优秀的国际货币,因为伦敦是一战以前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国需要做一些金融改革和创新,使得上海、广东或北京建立起全球可接受的金融市场。通过自贸区的实验,建立一个全球可接受的服务贸易市场的载体和平台,也可进行探讨。沿着这三点不断往下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自然可以实现、也是必然可以达到的一种状态。

上海证券报:你觉得这需要多长时间?

陆磊:很难说。如果跟中国经济相匹配,到2025年或者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大概跟美国可以比肩的这一时间点,加上中国金融市场的进步,人民币也应该会达到它应有的状态。(记者朱文彬)

[责任编辑:姜楠]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