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货币市场 > 逆回购推动资金面合理修复

逆回购推动资金面合理修复

中国证券报2013年07月31日09:04分类:货币市场

核心提示:央行上午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逆回购操作,这是今年春节过后央行首次开展逆回购操作,也是最近六周以来央行首次在公开市场开展操作。临近月末,货币市场流动性再度收紧,资金利率出现快速上行构成此次央行逆回购操作的基本背景。

央行公告,其于30日上午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逆回购操作,期限7天,交易量170亿元,中标利率为4.40%。这是今年春节过后央行首次开展逆回购操作,也是最近六周以来央行首次在公开市场开展操作。

临近月末,货币市场流动性再度收紧,资金利率出现快速上行构成此次央行逆回购操作的基本背景。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此举的目的主要在于,适度加大短期流动性投放,稳定金融机构预期,平抑资金价格过快上涨,但并不代表货币政策方向将出现变化。

央行启用公开市场逆回购交易,除起到增加短期资金供应的效果外,更显著的作用在于为安抚市场情绪,稳定流动性预期。

情绪性因素对于资金价格波动的放大效应在6月份钱荒中得到极致体现。同样,偏悲观的市场预期也是7月以来资金价格迟迟不见有效回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公开的数据,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1%,超额准备金余额达到两万亿元,远高于六、七千亿元左右的基本备付需求。纵然7月份存在税收清缴、国企分红等时点因素及外汇资金流动的不利影响,但同时考虑到公开市场自然到期资金和法定准备金退款带来的流动性补充,到月末时超储率应不至于出现太明显的下降。但是,7月以来,货币市场利率短暂回落后旋即企稳,并在中下旬重新走高,7天回购基本运行在3.5%上方,本周初一度回到5%以上的较高位置。一些机构认为,经历6月份钱荒后,机构心态脆弱,融出意愿不强,从而抑制货币市场利率下行;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月末因素则进一步加重市场悲观预期,导致25日过后资金价格再现快速上涨。

缓解市场流动性悲观预期的直接手段,是由央行宣示最终贷款人角色,营造资金价格波动上限预期。据部分交易人士透露,在此番重启逆回购操作之前,对于7月中下旬资金面再度收紧的势头,央行并非是无所作为。事实上,有了6月钱荒的前车之鉴,央行“十分在意资金价格波动”,体现在:上周四隔夜回购开盘价跳升被严查,两涉事农信社违规资金交易罕见被通报;另有消息指出央行开展窗口指导,鼓励大行融出资金,警告高价交易;此外,市场传闻上周央行对部分机构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定向资金支持。不过,窗口指导或定向投放等调控手段,由于信息不公开,影响范围有限。相较之下,公开逆回购可明确释放“稳货币”预期,缓解市场紧张情绪的效果更显著。可以看到,虽有定向投放等传闻,上周后半周资金价格依旧出现较明显上涨,而周二逆回购消息公布后,货币市场利率应声止涨。

央行此次进行7天逆回购,正好覆盖月末和下月初准备金缴款日。而进入8月份后,随着时点性因素减少,若央行能连续开展数次逆回购操作,打消市场顾虑,则资金价格有很大可能会出现修复性回调。当然,也不应过度期待资金价格下行空间。

一是,逆回购并非央行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从周二操作来看,央行对于逆回购交易的期限、规模和价格均有所控制:期限偏短,目的是帮助机构应对月末和下月初准备金缴款压力,但无法有效提升机构超储率水平;规模较小,只有170亿元,甚至低于传闻的定向投放规模,象征性意味较浓;价格较高,中标利率4.40%,虽低于市场7天资金价格,但同时相当于给出指导价位。二是,清理影子银行、规范市场交易、纠正资产期限错配等仍将提高机构中长期资金需求。三是,高法定准备金率对资金的累计冻结效应犹存。四是,外汇资金流动出现变化,而外汇占款明显增长是一季度货币市场流动性持续充裕的主要贡献因素。

总的来看,逆回购有助于纠正市场过度悲观的流动性预期,引导资金价格适度回落,但除非央行连续滚动开展逆回购操作,并下调招标利率,则货币市场利率很难显著下行,资金价格运行中枢可能比前4个月适度上移。(记者张勤峰)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