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发展之道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2019年07月29日11:24分类:人民币动态

2019年是人民币国际化启动的第十年。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的初步匡算值为3.20%,相比2009年的0.02%跃升150倍。作为人民币“走出去”的载体,商业银行应如何把握这一机遇?日前,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做客《理论周刊》时表示,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加快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商业银行国际化业务具有较大发展机遇,应加强交易银行部与金融市场部的协调联动,打破板块间的藩篱,优化业务流程,加快系统建设,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力。同时,推动产品的创新升级,构建涵盖跨境贸易融资、项目融资、衍生产品、现金管理、跨境托管、投行债券等跨境人民币业务全产品体系。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

人民币国际化由中国经济实力决定

《金融时报》记者:十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序推进,目前现状如何?

温彬:从2008年我国与韩国签订第一个货币互换协议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时快时慢,但总体看保持了国际化程度螺旋式提高的发展态势,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持续巩固。

一是作为支付货币的功能稳步增强。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8年年末,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为2.07%,同比提高了0.41个百分点,稳定位居全球支付货币第五位。全球近200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大陆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人民币成为中国跨境收支中第二大常用货币,是全球交易中第八大常用货币。

二是作为投资货币的功能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已批准RQFII205家,额度为6466.7亿元人民币。2018年,共有1186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1980.6亿元,投资规模1.73万亿元;境外机构参与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规模1700.4亿美元;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以及存款等金融资产金额合计5.73万亿元,同比增长33.6%。

三是作为储备货币的功能逐步显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各经济体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外汇储备资产约合2027.9亿美元,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的1.89%,创IMF自2016年10月报告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最高水平。目前,已有6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38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四是作为计价货币的功能取得突破。目前,在涉外经济活动的统计、核算、管理等环节的人民币计价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一方面,我国海关总署商务部和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已经以人民币和美元同时公布海关、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工程承包以及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等数据;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2018年3月,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并引入境外交易者,中国拟用人民币大规模交易石油,全球至少9个石油国或纷纷用不同方式加大向人民币靠近的力度。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贸易商品跨境交易结算仍占主要份额,但是服务贸易项下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持续上升;二是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保持净流入态势;三是在债券通、沪港通、深港通等制度安排下,境外主体在境内金融市场参与度显著提高,证券投资带动资本项下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较快增长,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中股票和债券占比近60%,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境内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四是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五是继人民币原油期货交易推出,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功能取得突破,大宗商品更高比例采用人民币计价是必然方向,尤其是在铁矿石、大豆等中国进口需求巨大的领域。

《金融时报》记者:人民币国际化在初期走得既快又稳,其背后逻辑是什么?

温彬: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结果。中长期看,货币国际化都是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等综合实力增强后逐步实现的,英镑、美元、欧元日元,基本都是如此。短期看,人民币国际化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启动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美国经济衰退,而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人民币币值稳定,客观上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汇率避险工具。同时,随着经济科技实力的增强,必然产生大量科技水平先进、品牌价值高、处于国际产业链中心环节的大型跨国企业,这些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本币的跨境使用范围。

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取决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债务可持续的情况,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资本账户可兑换,还有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的建立等,是各方面的综合反映。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前景广阔。

人民币国际化挑战商业银行的创新和风控能力

《金融时报》记者:商业银行作为人民币“走出去”的载体,参与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支付等任务,承担着重要责任,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我国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撑。请您谈谈人民币国际化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温彬:人民币在国际化可以不断促进商业银行在“走出去”的同时进行金融创新和管理创新。因此,从微观层面上说,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就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海外业务,推动自身国际化的过程。

机遇方面,为银行国际化经营提供战略机遇。一是在业务发展上,为银行发展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和增长点。资产业务方面,随着中国企业跨境贸易和对外投资规模的增长,项目贷款、出口信贷、内保外贷等融资需求增加,中资银行可以通过境内与境外分行联动,扩大其贷款和融资范围,增加银行资产。负债业务方面,随着人民币纳入SDR篮子货币,人民币国际认可和接受程度明显提升,有利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推动人民币离岸存款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方面,随着跨境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占比上升,带动相关结算业务规模的扩大。同时,离岸市场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将越来越多,投资和资金交易类业务发展潜力巨大。

二是在资负管理上,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深化,中资银行可以更好地利用在岸和离岸市场做好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提高资金效率和稳定性。

三是在服务水平上,持续推动银行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人民币伴随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也将是中资银行走向世界的过程。人民币跨境使用为中资银行推动银行内部资源和平台整合提供了契机,客观上要求中资银行从需求挖掘、产品设计、定价策略、综合服务等各个环节建立起顺畅的服务链,推出对应的金融服务和专业品牌,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专属的跨境金融服务,成为真正具备国际化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跨国银行。

挑战方面,人民币境外市场的竞争对商业银行提出更高要求。一是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资银行的跨国业务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跨国业务种类稀少、业务对象范围狭窄、业务创新能力低下等方面。具体来说,中资银行的跨国业务品种仍然是以基础的人民币存贷款业务、人民币清算业务、贸易结算业务、国际结算业务、外汇汇兑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为主,业务收入提高空间有限,业务收入结构单一,融资租赁、财富管理、私人银行、衍生品业务等更复杂更容易增加营业收入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创新程度低,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甚至多年来未有重大进展。中资银行的跨国发展动因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客户追随理论”和“引导效应理论”。

二是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与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金融自由化程度更高、波动性更大,潜在的风险也更大。对商业银行而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境内外监管政策不同,给人民币跨境业务带来了审视境外风险的难度,由于对境外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惯例的理解不深,可能会带来合规风险,同时新业务对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需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创新业务所涉及的客户风险、监管风险、业务风险、套利风险,防止资本转移和不当套利行为。

三是对商业银行的体制机制提出更高要求。中资银行的组织架构以传统的总分行制为主,在风险管理、考核激励、资源配置等方面已经难以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要求,需要加快组织架构调整和流程整合。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对传统业务的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另一方面还要具备极强的业务能力,面对各国客户的需求,能够为其制定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吸引客户办理更多的业务,进而推动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业务发展。

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实施路径

《金融时报》记者: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冲击。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会否受到影响?

温彬: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重要战略,虽然近期有所放缓,但总体向前发展的趋势并未改变。未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加快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商业银行国际化业务具有较大发展机遇。而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弹性增加,一方面,可以抓住市场波动,努力找准交易机会,实现自营业务创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代客衍生产品业务,助力企业降低财务成本、规避汇率风险,同时拓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增加收入来源、改善银企关系。

一是主动与监管部门对接沟通,强化政策研究。密切与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银保监会及其地方机构联系,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动态,包括政策创新、政策禁止等的颁布和实施情况,适当向监管部门建言献策,争取获得支持,抢占业务创新的先机,并确保合规。加强政策研究,一方面,做好政策的预研、预判,尤其要重点关注并做好粤港澳大湾区、上海自贸区、珠海横琴新区等重点区域的政策研究与解读,确保最大程度享受政策红利;另一方面,要对既有政策变动作出灵敏反应,第一时间研究制定应对方案,确保及时调整业务方向,减轻损失。

二是加强内部协调联动与系统建设。建议加强交易银行部与金融市场部的协调联动,打破板块间的藩篱,优化业务流程,加快系统建设,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建议搭建兼顾综合性、专业性及便携性的操作系统,实现及时向客户提供报价,在时效上形成竞争力,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加强过程管理,保留业务痕迹,降低业务操作风险。

三是丰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产品体系。应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产品的创新升级,构建涵盖跨境贸易融资、项目融资、衍生产品、现金管理、跨境托管、投行债券等跨境人民币业务全产品体系。聚焦重点产品,抓住需求较大的业务机遇,例如,跨境结算方面的外商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贸易融资方面的福费廷、“一带一路”相关人民币融资业务,投行债券方面的跨境人民币债券融资、RQFII托管等。此外,人民币汇率双边波动弹性不断加大,政府也在鼓励推进外汇避险市场的发展,而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企业套保率普遍偏低,急需外汇套保产品帮助规避贸易过程中的汇率风险。因此,要立足于客户的实际需求,通过远期、掉期、期权产品的单独或组合应用,积极设计开发走在行业前端的避险产品,满足客户的汇率避险需求。

四是强化重点区域布局。把握区域政策机遇,积极布局重点区域,强化营销推广,提升客户基础。例如,对于上海自贸区,围绕自由贸易账户布局相关业务;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过程中,抓住区域内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等对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即远期外汇交易业务等的政策支持机会;对于珠海横琴新区,重点关注自贸区特色金融、资本项目可兑换等业务机会。另外,要稳步实施海外战略,强化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网点布局,优化海外机构及人员的管理机制和办法,强化联动,抓住更多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业务机遇。

五是强化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专业性强,企业客户需求多种多样,对条线员工素质和团队战斗力的要求高,不仅要求业务人员对外汇走势有全面的掌握和成熟的判断,能够给客户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而且必须熟悉其他金融产品,做到外汇衍生产品与其他融资产品灵活搭配,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必须打造一支专业技能高、业务经验丰富、市场研判准、应变能力强的业务团队,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外部人才引进的方式,引入先进同业的业务骨干。同时,应持续加强培训,全面提升条线员工专业技能。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