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基础设施融资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基础设施融资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6月13日23:57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金融科技所释放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推动现有体系变得更为开放、包容、高效与实际。这也将引导金融部门回到它的根本和初心:服务实体经济,基础设施融资毫无疑问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时至今日我们缺的并不是远见,也不是技术、意愿、机会、资金或是存款。我们缺的是基础设施融资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必将在新科技条件下,通过我们的协同努力而实现!

基础设施融资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贲圣林博士

浙江大学教授,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贲圣林博士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的执行所长。本文系贲博士为主题为“基础设施与金融的亚欧新举措”的主办国活动所作的演讲。原文为英文演讲,此文为译文。该活动属于亚洲开发银行年会的一部分,于2016年5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

一个缺口

对我们在座的许多人来讲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数字:根据亚洲开发银行(ADB,以下简称亚开行)的估计,亚洲每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需求为8千亿美元。而亚开行和世界银行的贷款规模分别为560亿美元和2900亿美元左右,资金需求和供给能力之间的缺口十分巨大。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缺口也促成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的成立,亚投行的一大关注点即为基础设施融资。相较于亚开行169亿美元和世界银行100亿美元的注册资金,亚投行的注册资本目标定为1000亿美元,但即便如此仍不能解决基础设施资金巨大的需求缺口。

同时,私人部门(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融资的参与看似极其有限,且呈现令人担忧的下降趋势。因为跨国银行更关注金融交易活动,而不愿涉足(基础设施之类的)长期贷款项目,其逐渐降低的贷款资产比即可佐证。现今,我们的金融体系正显示出一种“市场化”和投机性的趋势,而金融机构的交易文化更是昭然若揭:2015年,全球外汇交易量是全球GDP的26倍,而在中国,股票交易量与股市市值之比竟超过了500%!纵使大张旗鼓,公私合作模式(PPP)也在基础设施融资中的作用甚微。

一种困境

另一方面,囿于现有的融资体系及其通行商业模式的成本结构,普通大众很少参与或有途径参与到基础设施投资。这或许是普通大众(Main Street)和华尔街(WallStreet)少有的共同之处:几乎不参与真正有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让人感到沮丧又困惑的是,一方面全球的储户都在忍受(接近于)零的利率乃至负利率(而在此状况下他们许多人又不得不存更多的钱来应对退休生活), 另一方面现行金融体系无法将多余的储蓄有效用到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这类真正有需要的地方,而这才是金融中介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因而从效率性和有效性上看,我们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在将储蓄转化为贷款和投资机会方面的表现要么是很差,要么是完全失败。

解决方案

这种困境和矛盾有解决方案吗?如果有,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们认为有答案且答案在于数字科技。数字科技能够建立并加强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正如新丝绸之路所连带起来的欧亚跨大陆合作)。数字科技也能够建立并加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储户与投资人(借贷者)之间的联系,以及时间跨度上的联系(从短期存款到长期基建融资的时间向度上的中介联系)。因为数字科技的介入,联结的可见度和透明度均大为提高,信任度增强了,而信任是金融体系得以运作的基石。金融的数字化也带来了我们所需的更高的效率、接近于零的低成本、投资的低壁垒以及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这些都是“普惠金融”的标志,也是我们如今在“共享经济”中所要达成的目标。

这些并不是幻想的产物。数字金融正在以“金融科技”的名义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金融科技不仅为现有的金融市场带来竞争活力,更通过填补基础设施融资的缺口,对包括多边开发机构、私有银行以及债权资本市场在内金融体系形成有力补充。更重要的是,金融科技所释放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推动现有体系变得更为开放、包容、高效与实际。这也将引导金融部门回到它的根本和初心:服务实体经济,基础设施融资毫无疑问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结束语

700多年前,传奇的欧洲人、旅行家马可·波罗去了中国,这需要很大勇气和时间,他花了24年时间才回到欧洲和世界分享丝绸之路的故事。

今天中国人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亦即所谓的“一带一路”。不同于13世纪,今天任何故事的传播可以是即时的。

女士们,先生们,时至今日我们缺的并不是远见,也不是技术、意愿、机会、资金或是存款。我们缺的是基础设施融资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必将在新科技条件下,通过我们的协同努力而实现!

谢谢大家!

(翻译:王哲人、施嘉)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