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行为逻辑与情景分析

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行为逻辑与情景分析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4月29日10:10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本文梳理了关于新兴市场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理论与实证文献,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国内学术界与政策界关于当前是否应该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讨论,分析了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开放资本账户的行为逻辑,并展望了未来中国政府开放资本账户的潜在路径。

张明 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特约专栏作家

【内容提要】新兴市场国家是否应该保留适当的资本流动管理措施以应对日益增强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这既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也是过去几年内中国国内政策界与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最近几年以来,国际学术研究越来越强调新兴市场国家在特定情形下实施资本流动管理的必要性,IMF对资本账户管制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2012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是否应该加快资本账户开方争论不休,尚未达成共识。中国政府在资本账户开放方面最初遵循了一条渐进、审慎、可控的路径,但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开放资本账户的速度明显加快。资本账户开放速度的转变反映了中国政府行为逻辑的变迁,但这背后可能低估了潜在风险。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依然应该审慎渐进可控地开放资本账户,否则就可能遭遇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中国政府在未来的资本账户开放中仍应遵循恰当次序,加快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大力推进国内结构性改革以及建立危机预警、管理与应对机制。 

【关键词】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学术争论;潜在风险;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经济学博士。(北京 邮编:100732)

一  序言

中国政府在1996年实现了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全面开放。1997年至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资本账户开放可能引致的潜在金融风险,此后中国政府走上了一条渐进、审慎、可控的资本账户开放道路。截至2011年年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在中国资本账户的40个子项目中,实现基本可兑换的项目为14项,主要集中在直接投资及其清盘、信贷工具交易等方面;实现部分可兑换的项目为22项,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交易、债券市场交易、房地产市场交易与个人资本交易等方面;不可兑换项目为4项,主要包括非居民参与国内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市场以及衍生产品交易等。

201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公开发表了一篇名为《我国开放资本账户条件基本成熟》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战略机遇期,并提出了在短期(1—3年)、中期(3—5年)与长期(5—10年)内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具体建议。这一报告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在中国引发了当前是否应该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学术辩论。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资本账户可兑换进入上述两个官方纲领性文件,意味着前者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中期政策目标。然而,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之间存在鲜明对比一样,关于下一阶段究竟应该如何继续开放资本账户,目前在国内的争论依然悬而未决。

本文试图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厘清迄今为止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行为逻辑,展望未来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可能情景,并借鉴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教训,对未来中国政府如何更好地开放资本账户提出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