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贲圣林:金融的责任与未来(2)

贲圣林:金融的责任与未来(2)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4月11日22:24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80年前,1936年9月,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在新生谈话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问题”,它们至今镌刻在大学校门入口处的石头上。2016年4月,在“2016中国新阶层大讲堂”上,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教授对于金融业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金融和金融从业人员的责任应该是什么?二是金融行业的未来在哪里?贲教授指出,2015年中国金融行业的利润达到了19708亿,五大行资产规模81万亿,但是金融似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了,找回金融和金融业者的初心也是找回大家对金融业的信心。

金融的初心和未来

正如竺可桢校长问学生的两个问题一样,我想我们也可以问金融两个问题。金融和金融从业人员的责任应该是什么?金融行业的未来在哪里?我想我们首先就是要统一思想,反思一下我们金融的初心是什么?金融是要服务实体经济的,如果实体经济是主人,金融更像是客人,所以我们应该想到金融存在的基础是实体经济。

这两天我在江西讲“创业金融”这门课,课上我画了一张“金融大厦图”,来自上海的刘幸偕董事长把作为大厦底楼的实体经济戏称为是“社会底层”。我说真的不应该是这样子,应该是基础。金融应该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福祉,而现在金融这个“客人”却似乎“喧宾夺主”了。

邓小平同志说过“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中心”,许多人或许一味强调了金融的重要性、特殊性,但“金融的中心地位”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是一种特权,反过来更是一种责任,金融不应该滥用这种荣誉和地位。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长期的、世界性的难题,在地区间、行业间、群体间的差异非常大,我们有非常多的弱势群体得不到金融服务。拿信用卡来说,中国只有16%的成年人拥有一张信用卡,国际上的水平也差不多是这样,就是说许多人还处于金融服务体系之外。

金融本来应该是推动社会向善的,过去几十年来大家在世界范围内有一种盲目相信自由市场经济、片面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偷换“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短期化、投机化的倾向,赚钱没有错,但是怎么赚钱?即中国人所说的“取之有道”,而且企业、金融除了赚钱之外还有别的社会责任。有一家华尔街老牌的著名投行,它有一句“著名”的口号:“We make nothing but money” (我们什么也不做,我们只赚钱)。有人问他你们做金融的人究竟为社会生产了什么?他说我们只负责赚钱。不幸的是,或许是幸运的是,这家银行在2008年危机中倒下了,它的名字叫贝尔斯登。   

金融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大前天我到酒店大堂办理入住时看到了一点未来,我看到前台有一个使用“支付宝”的标识,一般来讲支付宝都出现在相对低端的消费场景中,这个五星级酒店居然也有支付宝!

据公开消息,支付宝去年这个时候的实名帐户有3亿,总账户数可能在8亿。这是什么概念?它把我们和金融行业多年想实现的“普惠金融”目标的距离缩短了许多,推动了金融的相对平等化、民主化进程。而在国际上,2015年创业投资在所谓的金融科技领域就投资了超过130亿美元,比上一年翻了一番,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因为金融和科技的有效结合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标志的新兴科技正在改变金融,正在重构金融行业的结构,正在颠覆原有的行业规则和秩序。

大概在三年前,当时的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行长跟李克强总理座谈的时候说银行是弱势群体的时候,大家哈哈大笑,觉得是说着玩的。但是在今天看来,面对像支付宝这样的新兴巨头的时候,各个银行还真的是弱势群体。所以面对新的科技、新的金融,整个金融行业格局正在重构,国际金融格局也在变化。在上海建立全球的金融中心是我们喊了多年的口号,我个人在银行业20年的职业生涯没有见到太多结果,但是在新兴的金融科技领域也即所谓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已经相对领先,以杭州为代表的城市正在成为新金融的中心。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