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央行陷入利率陷阱 怎样破?(3)

央行陷入利率陷阱 怎样破?(3)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3月23日10:16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中央银行一旦陷入利率陷阱,其调整货币政策的成本将会变得非常巨大,甚至难以承受。利率陷阱最可怕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能无限期保持下去的均衡状态。随着央行不断的宽松,各种价格最终必然表现为上升(通胀或资产泡沫),以至于央行不得不紧缩。不过这时已经悔之晚矣,巨大的政策成本将由全社会来承担。利率陷阱,需要警惕。

利率陷阱怎样破?事前宏观审慎+货币政策规则

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货币政策已经逐渐从传统的主动针对实体经济逆周期调控变为被动地顺应金融机构的杠杆周期。还记得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学者开展过一场著名的争论:央行货币政策究竟要不要以金融市场的稳定,特别是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作为政策目标。尽管更多的观点认为货币政策无法控制也不应该调控金融市场资产价格,但央行却有意无意的仍然对金融市场“关爱有加”。“格林斯潘对策(Greenspan Put)”、“伯南克对策(Bernanke Put)”、中国救市的政策等等,都体现了央行不会不管金融市场风险的态度。最终的结果是悲壮的,金融机构没有学会收敛,反而更加有恃无恐。的确,金融机构是逐利的,投资风险有央行帮忙分担,我们又能责怪金融机构什么呢?货币政策成为被动的陪衬,本来应该以控制通胀为(唯一)目标的央行不得不关心越来越多的变量,其独立性正在丧失。

如何破解利率陷阱?笔者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点,针对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央行(或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强事前的宏观审慎监管。在理想的状态下,监管机构严格控制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充足率、流动性,以及风险投资杠杆等涉及宏观审慎管理的指标。这种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冒进行为。尽管这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或降低了其盈利能力,但从宏观角度来看,其结果一定优于所有金融机构都增加风险冒进。

以宏观审慎为出发点的监管有不足的地方,主要是金融资产关系复杂,其流动性伴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一些流动性原本很好的无风险资产可能因为某些冲击而瞬间变为毫无流动性的资产。金融创新也能将没有流动性的资产变成表面上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市场参与者尚且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流动性,监管者更加力所不能及。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变数,金融机构也可能通过各种办法逃避监管,机构与机构之间出现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笔者提出第二条建议:央行货币政策严格按照规则来执行。为什么金融机构不断和央行进行博弈?正是因为央行的货币政策是相机抉择的,没有规则。无数的研究表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是无法达到央行的调控目标的,也不是最优的政策执行方法。要达到政策目标,央行需要承诺并严格遵守政策规则。且不论规则的具体形式是什么(例如泰勒规则,目标通胀规则,货币供给规则等等),有这样的规则将极大的减少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不幸的是,当今全球央行几乎没有谁宣布自己严格遵守某个货币政策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因为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总是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波动,当波动出现之后,央行总是有动机放弃规则,因为按照规则来办事在某个突发事件发生的当时未必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当金融市场出现巨大的波动的时候,或许央行真的做不到“坐视不管”。然而,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指出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最大的波动来源正是货币政策的波动。按照规则来办事在某一个时点未必最优,但对全局来说,对整个经济和金融未来的漫漫长路来说,一定比相机抉择更优。

结语

中央银行一直在和市场博弈,有些国家的央行还需要和其他政府部门博弈。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央行让步,因为货币政策让步的成本相对于市场让步或其他政府部门让步的成本看上去是最小的。中央银行一旦陷入利率陷阱,其调整货币政策的成本将会变得非常巨大,甚至难以承受。利率陷阱最可怕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能无限期保持下去的均衡状态。随着央行不断的宽松,各种价格最终必然表现为上升(通胀或资产泡沫),以至于央行不得不紧缩。不过这时已经悔之晚矣,巨大的政策成本将由全社会来承担。利率陷阱,需要警惕。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