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管涛:两次货币保卫战的经验与启示 (3)

管涛:两次货币保卫战的经验与启示 (3)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2016年02月25日19:18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1994年汇率并轨和1998-2000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们曾经面临类似的挑战,最终圆满完成了“汇率稳定、储备增加”的任务。认真学习借鉴这两次货币保卫战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汇改必胜的信念。

认真汲取前两次”稳汇率“的成功经验

坚定汇改必胜的信念

有信心不一定赢,但没有信心一定输。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是建设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必须迈过去的坎儿。如前所述,今天遇到的困难,一二十年前基本都遭遇过,也都被战胜过。今天,不过是要以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来重新克服和解决。

1994年初,我国只有200亿外汇储备,一年之后能够实现汇率升值、储备翻番;

1998年初,我国只有1400亿外汇储备,三年之后能够实现汇率不贬、储备不跌。

现在,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外汇储备充足、调控经验丰富,没有理由打不赢这场汇改攻坚战。

政策目标要前后一致

没有十全十美、利弊绝对清晰的政策方案。关键是政策目标要早定,而且定了以后就不要随意更改。政策摇摆不定,会增加市场不确定性,犹豫不决还可能错失良机。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历经三年之久的资本流出冲击,仍能取得汇率不贬、储备不降的胜利,就在于1998年初就果断决策,对外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没有任何拖泥带水。期间,尽管各界对此一直颇有争议,但官方从来没有松过口。直到2001年亚洲危机基本平息,才开始酝酿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后因“9.11”恐怖袭击,国际金融形势突变,一直拖延到2005年7月才实施。

手段要与目标相一致

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前提下,应对资本外流,不外乎汇率、储备、管制等外汇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明确后,出台的政策工具要服务于政策目标,向市场传递清晰的信号,这有助于增强政策公信力,改善政策实施效果。

1994年汇率并轨时期,不论是宏观调控政策,还是外汇管理放或者收的措施,都是针对鼓励收汇结汇、抑制购汇用汇,形成开源节流、疏堵并举的合力。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宏观调控“保增长”,外汇管理“稳汇率”,分工明晰,提高了人民币不贬值承诺的市场可信度以及成功的概率。

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主动权

“主动、渐进、可控”的“三性”原则,不仅适用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适用于人民币可兑换和国际化。

从1994年的经验看,有些政策不合时宜,予以调整(如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取消外汇兑换券等),并无碍市场化目标的最终实现。只有渡过艰难的此岸,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

如果说1998-2000年数年时间的为信守人民币不贬值承诺付出了一些代价的话,那么与2001年以后持续十多年的汇率单边升值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相比,当时那点付出又算的了什么呢?而且,之后又有多少人人还记得呢?

活学活用国际规则和惯例

其实,在走到启用“国际收支保障条款”的危机时刻之前,国际规则和惯例已经给各国预留了巨大的政策空间。

例如:

经常项目可兑换,允许真实性审核,只要它不造成过分的延误;

经常项目可兑换只管兑换不管交易,如果因交易限制而导致兑换的不便,不构成限制;

经常项目可兑换只管对外支付和转移,不管对外收入,等等。

再如:

资本项目可兑换允许出于宏微观的审慎目的,对跨境资本流动实施逆周期调节;

资本项目可兑换没有国际统一标准和要求,国际组织也容忍保留适度的资本管制措施,等等。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外汇管理政策的调整,就不是重走人民币不可兑换的老路,而是一次落实经常项目可兑换条件下的真实性审核原则的实战演习。

敬畏但不要迷信市场

所谓敬畏市场,就是要让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要替市场去选择、去判断均衡汇率的水平,因为当局在这方面并不比市场具有更多的信息或专业优势。均衡汇率不是事前可以预知的,不要指望一次性的汇率水平调整可以打消市场预期。

所谓不迷信市场,则是指不要为市场预期所左右。因为市场总是容易陷入情况一好就会永远好下去、一坏就会永远坏下去的单边线性思维定式,最终导致市场超调。为避免市场汇率偏离均衡汇率太远,当局根据市场承受能力、宏观调控需要,对市场失灵进行适当的干预仍是必要的。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