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资金面大概率平稳 更需关注公开市场操作价格

资金面大概率平稳 更需关注公开市场操作价格

金融时报2016年02月24日09:38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业内人士表示,近期汇率风险降低,在央行加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管理的背景下,资金面将大概率保持平稳。与此同时,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更需要关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的价格。

公开市场操作迎来春节后最大单日投放。本周二(2月23日),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开展了13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为2月6日以来单日最大投放,中标利率维持在2.25%。 

值得注意的是,当日还有3900亿元逆回购到期(7天逆回购到期300亿元,28天逆回购到期3600亿元),因此公开市场净回笼2600亿元,也创下了2月19日以来单日最大净回笼。 

业内人士表示,近期汇率风险降低,在央行加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管理的背景下,资金面将大概率保持平稳。与此同时,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更需要关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的价格。 

“按照历年季节性规律,春节前由于居民和企业提现需求,银行资金流出,央行大量净投放货币补充银行流动性;而春节后大量资金流回银行,因此央行将大量净回笼货币回收流动性。今年也是如此,春节前大量净投放货币,春节后大量净回笼货币。”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在邓海清看来,央行净回笼货币不代表货币市场利率是高是低,也不一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未来变高还是变低,因为需要将央行净投放或回笼数量与银行体系需要的货币数量相比较,而银行体系需要的货币数量受多方面的影响,无法预测,所以仅凭公开市场操作数量是无法判断利率变化的。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更需要关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的价格。我们认为目前央行基准利率是7天回购利率。如果市场利率明显高于基准利率,则央行将加大投放力度降低市场利率;而如果市场利率明显低于基准利率,则央行将减少投放甚至净回笼货币提高市场利率。”他表示。 

邓海清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无需过多关注央行如何进行货币市场操作,只需要注意,从结果上来看,央行的目标是维持货币市场利率在基准利率附近窄幅波动。“我们认为,在近期汇率风险降低、央行加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管理的背景下,资金面会大概率保持平稳。” 

如果不调整基准利率,且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平稳,则无论对于股市还是债市,公开市场操作数量和对货币市场的影响都是中性的。股市和债市的短期影响因素都是市场情绪,长期根本决定因素都是基本面;如果供给侧改革取得效果,经济能够企稳回升,则股市“健康牛”和债市大调将不可避免。

据业内人士统计,本周(2月20日至2月26日)公开市场共有9600亿元逆回购到期,到期量较上周进一步增加。事实上,本周二(2月23日),尽管央行进行了1300亿元逆回购,规模创阶段性新高,但由于逆回购到期规模更大,达到3900亿元,当日资金仍为净回笼2600亿元。 

“目前央行每天都进行逆回购操作,给了市场相对稳定的预期,能够较好地平滑流动性波动,市场流动性需求短期无忧。”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表示,下一步,央行或将重点工作放在搭建逆回购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等向市场利率的有效传导机制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错和预调微调,为完善货币政策新框架积累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五(2月19日),人民银行对20家金融机构开展了163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其中,3个月利率依旧为2.75%,但6个月、1年期利率分别下调了15个和25个基点至2.85%、3.0%。 

此外,上周四(2月18日),人民银行宣布,为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决定延续前期增加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的有关安排。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原则上每个工作日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如因市场需求不足等原因未开展操作,也将发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予以说明。 

对此,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杨德龙表示,公开市场操作的常态化并不意味着资金面会过度宽松。首先,降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一步下降。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及货币政策信号较强,将对人民币汇率造成较大压力,形成负面冲击,对于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也将形成不利影响。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提高后,对于资金市场反应将更为灵敏,对于降准等工具替代作用增强。其次,在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要求下,提高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更多的作用在于加强资金市场预调微调,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促进流动性供求大体均衡。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