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找好平衡点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找好平衡点

金融时报2016年02月18日09:51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应如何看待超预期的金融数据?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1月份金融数据超预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一表现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基调发生转变,稳健的货币政策仍将坚持并继续护航中国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2月16日,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此数据刷新了2009年以来单月人民币贷款增长规模的记录。同时,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2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万亿元和1.37万亿元。 

应如何看待超预期的金融数据?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1月份金融数据超预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一表现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基调发生转变,稳健的货币政策仍将坚持并继续护航中国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客观来看,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量较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受市场资金成本下降的影响。自去年以来,经过多次降准降息之后,贷款利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行,资金成本的降低拉动了贷款意愿上升。其次,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年初信贷放量的季节性特征明显。一般而言,银行业普遍选择在年初尽早进行信贷投放以增加全年利息收入。今年,在经济下行、优质资产较为稀缺的情况下,这一季节性特征更为明显。再次,我国经济虽然总体面临压力和挑战,但投资的实际需求也在逐步回暖。前期稳增长政策催生的基建等投资项目促进信贷需求提升,加之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类项目推进实施将进一步带动融资需求。在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94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0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比重较大,也显示投资需求较为旺盛。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1月份出现了信贷增长的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基调发生了改变。不久前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再次重申了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同时,报告还指出,在开放的宏观格局下,货币政策应有国际视野,要更加关注货币政策对资产配置、经济动态均衡的影响,要注意到这些影响最终都可能会表现在跨境资金的流动上。 

报告还明确提出,货币政策应保持中性适度,既要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同时,又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要综合运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而言之,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不少压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复杂的国际环境叠加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宏观经济能否在合理区间内平稳增长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同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也考验着货币政策操作的技巧和艺术。 

此外,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2016年有两方面的任务仍很重要,一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二是结构方面要持续优化。 

“在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政策目标的要求下,今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找准政策着力点,把握好平衡点。”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表示,“从近期各方信息综合来看,今年货币政策实施中一是要更加关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关注跨境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二是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 

上述工行分析人士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找好平衡点。首先,要目标适度。其次,要增强政策实施的预见性,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再次,要保证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而从近期货币政策操作来看,去年以来的灵活有效、定向精准的政策操作特点得以延续。今年以来,为稳定流动性预期,公开市场操作频频现身,灵活运用多种期限的逆回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从数量上看,仅春节的前一周(2月1日至2月6日),央行便通过逆回购净投放4400亿元,连续5周实现净投放,这令春节期间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较为平稳。2月6日的相关数据显示,7天回购利率已降至2.27%附近,较1月底下行15个基点。 

同时,今年以来,不断出台的各项定向政策,从供给侧改革入手,精准发力,更多的结构性改革措施同步推进,更多配套性举措逐步落地。仅从2月份来看,2月2日,为进一步支持合理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央行、银监会发文,不限购城市房贷首付比例最低降至20%。2月16日,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其中一条是“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对优质工业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