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2016: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继续发力

2016: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继续发力

金融时报2016年01月07日09:19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业内专家表示,2016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为“稳健”,这意味着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松紧适度。同时,由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成为经济平稳增长和宏观政策显效的主要障碍,未来货币政策需继续加大对调结构的支持力度,坚持定向调控思路,做到精准发力。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新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6年新年致辞中为货币政策定下基调。周小川指出,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 

业内专家表示,2016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为“稳健”,这意味着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松紧适度。同时,由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成为经济平稳增长和宏观政策显效的主要障碍,未来货币政策需继续加大对调结构的支持力度,坚持定向调控思路,做到精准发力。 

2015年稳健货币政策成效显著 

2015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稳健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有效实施,并不断加强预调微调,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年,人民银行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增加流动性供给,5次降息和5次降准,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同时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 

与此同时,改进合意贷款管理,适当调整政策参数,3次实施定向降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通过抵押补充贷款工具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长期稳定、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在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了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调控作用。 

人民银行不久前发布的工作论文《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也对此进行了专题回顾。文章指出,2014年11月22日以来,央行6次降息、5次降准,1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0%下降到1.5%,1至3年中长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15%下降到4.75%。由于这些政策的调整以及一些定向调控措施(包括再贷款、定向降准等),无风险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都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具体表现为,2015年第三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0%,同比下降127个基点;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不同信用等级的债券收益率曲线均出现整体下移;民间借贷利率和P2P借贷利率也呈下降趋势。 

在谈及今年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时,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过去两年,央行进行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货币政策操作注重前瞻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一方面,央行将继续通过价格型和数量型工具结合、长期和短期政策工具结合、定向型和全面型工具结合,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同时,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2016年新常态对应货币政策新框架 

“显然,2016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再平衡”的过程,这意味着经济将在外部均衡和内部均衡两个方向上实现内外均衡。再平衡过程中,货币政策调控对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货币政策需加速转型以应对再平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经济再平衡视角下,货币政策转型已经进入了过渡阶段。而在过渡阶段,货币政策的转型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和思路客观上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特别是存款利率上限的完全放开,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开启了新的阶段,核心就是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提高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从而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 

宗良表示,货币政策框架是央行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其选择和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必须与实体经济需求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金融衍生品不断增加,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货币的职能。金融创新和金融机构主体地位的增强使得货币信贷总量的可控性趋于下降,以此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在操作上困难增强,货币政策应有新思辨。”宗良表示,当前,受金融市场化改革加深、互联网金融发展冲击以及海外资金双向流动态势客观上降低了维持过高准备金率的必要性等因素的影响,推动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向价格型调控为主的时机已经成熟。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表示,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成功转型意义重大。这将使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更加与时俱进和适应现代金融体系发展,也将使得我国央行通过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综合运用,更有效、更精准、更直接地实现政策目标,并达到价格型和数量型调控工具的优势互补,有助于推动融资成本降低和金融效率提升,促进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应该说,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在2015年实现了质的飞跃。”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央行下调SLF(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意味着利率走廊雏形初现,也标志着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正在“从构想变为现实”。 

继续探索利率走廊模式 

如果说2015年是货币政策框架“划时代”转型的开端,那么,2016年,探索利率走廊模式,完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无疑包含于货币政策的“稳健”内涵之中。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完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既是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的核心所在。 

温彬表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要注重基准利率和利率走廊相结合。一方面,提高Shibor(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在金融市场定价中的基准利率功能,逐步替代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实现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从货币市场、到债券市场、再到信贷市场的有效传导;另一方面,探索完善利率走廊机制,确保流动性稳定和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预计,未来利率调控会更加倚重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对于短期利率,将加强运用短期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以培育和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形成。对于中长期利率,将发挥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对中长期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以及中期政策利率的功能,引导和稳定中长期市场利率。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接力前行 

谈到2016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发力时,有专家表示,在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央行对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视程度在上升,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还应注意防范系统性风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客座教授赵庆明认为,目前我国房地产投资下滑,企业、地方政府杠杆较高,在货币政策转型期间要注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温彬则表示,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作为短期需求管理手段,货币政策在支持全年经济增长稳中求进的同时,还应注意与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 

2015年底,“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进入公众视野。原来,2011年以来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并适应资产多元化的趋势,人民银行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事实上,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是完善金融监管框架的必然要求。有专家认为,我国传统金融监管的核心是微观审慎监管,其主要目标是维护微观个体机构的稳健,但客观上也容易忽略微观监管的宏观影响,从而有可能使得原有货币政策框架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存在一定的政策管理空白。而弥补监管空白的重要方法便是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