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宏观政策要稳特指货币政策 稳健应是主旋律

宏观政策要稳特指货币政策 稳健应是主旋律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11月12日07:22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的“宏观政策要稳”特指货币政策。可以预期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是下一阶段的主旋律。

作者:

张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来源:微信公共号“宏观经济观察”

11月10日,习大大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下称“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习大大对中国经济目前的症结把握非常准确,句句切中要害!官媒总结本次会议结果,提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经济结构性改革的7个要;城市工作的6个要;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其中如何理解“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宏观政策要稳”是把握下一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思路的核心。

如何理解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

经济结构改革提出来不是一天两天了,习大大在会议上再次强调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看来经济问题的核心依然是结构问题。关于结构改革,习大大提出了“7个要”: 一要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二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三要降低成本;四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五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六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我理解习大大的“七个要”是要求:经济结构性改革要以解决经济“症结点”为突破点,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并依靠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引导需求降低库存,同时,在金融领域保持底线思维,坚持制度改革,已达到全社会以创新和效率提升为基础的经济发展。

习大大对于经济结构的问题把握非常精准,在七个“要求”中有四个涉及效率问,而且有两个直指生产效率问题。并在会议中直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对于宏观经济中“拉动需求”的老路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并给出了解决之法—“供给端”管理。

解决经济问题倚仗“需求拉动”的核心是依靠“货币和财政的刺激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潜在需求与实际产出达到均衡。而依靠改善“供给端”问题解决经济问题的核心思想是“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与“刺激需求”不同,通过“供给端”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政策上的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鼓励创新、降低税负等配套政策。

如何理解“宏观政策要稳”

宏观政策内涵很广泛,既包括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税收政策等具体领域宏观政策,也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全局性政策。我认为会议提出的“宏观政策要稳”特指货币政策。通观习大大执政以来各种经济政策大思路,“改革”是其核心思想,无论是产业调整、放松管制、鼓励创新等等,无一是以“稳”为出发点的政策,唯独货币政策始终如一在强调“稳健”。再回顾央行前几日刚刚公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反复提及货币政策需要“稳健”。我们可以预期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是下一阶段的主旋律。

同时观察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情况,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5%,我国的投资边际收益率已经逐渐下滑,“新增GDP/固定资产投资”显示当前我国投资的效率已经非常低了,持续放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已经下降。事实上,如果不跳出“三驾马车”式的传统“需求拉动”的思维方式,不从较长期的供给端去思考,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效率和创新,我国即便进一步放松银根,对经济的刺激效果也不会明显,甚至有落入流动性陷阱的可能。

如何理解“产业准、微观活、改革实、社会托底”

“产业政策要准”的核心在于产业政策需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要求;“微观政策要活” 和“改革政策要实”的核心是放松不必要的管制,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恢复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社会政策要托底”是维护社会稳定以保障经济发展。

我认为,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效率。无论是国有简政放权、企业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改革,其核心问题就是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通过改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以效率提升为基础,辅之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引导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间的重新配置,恢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综上所述,习大大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再一次给中国经济指出了方向,作为经济运行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从会议中释放出的经济信号和管理思路变化非常值得关注。会议也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规划出了一条道路,这不但给中国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更是给解决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务必保留此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金融信息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