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CPI走低不是宽松货币政策的理由

CPI走低不是宽松货币政策的理由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11月10日11:39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目前我国经济面临转型的巨大挑战,货币政策的过度宽松度不仅不能对产业结构调整行形成助力,甚至会固化旧有利益格局,延缓甚至阻碍产业结构转型。

作者:

张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赵荣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

来源:微信公共号“宏观经济观察”

10月CPI创五个月新低

如同我们预测的,10月份CPI继9月回落后再次下行,创年内新低,同比增长1.3%,低于市场预期(财新调查均值为1.4%),与我们之前的预期(1.34%)相当接近,考虑到数据取值的有效位数,可以认为误差近似为0。CPI环比下跌0.3,与我们之前的预期(-0.25%)相当接近,考虑到数据取值的有效位数,同样可以认为误差近似为0。

如同我们之前一再强调的,10月CPI回落主要是由于推动近期CPI走高的三驾马车--肉禽类(主要是猪肉)、蛋类、鲜菜价格在9月基础上进一步下滑。其中,食品环比增速下降1.0%,加速下滑;非食品环比上涨0.1%,与上月相比略有下滑。对食品项继续分析,粮食环比上涨0.1%;肉禽类环比下跌0.9%,六个月来首次跌破零,其中猪肉环比下跌1.9%,六个月来首次跌破零;蛋类环比下跌6.9%;水产品环比下跌0.8%,比上月略有回升,但仍持续四个月在零以下;鲜菜环比下跌5.6%,与上月相比加速下跌;鲜果价格小幅回落,环比下跌0.5%。

展望未来,我们维持过去的判断,猪肉供给端的下降是大趋势,结合流动性的宽松,猪肉的绝对价格在较长时间内将维持在较高位置,但环比增速将会收窄。其次考察蛋类、鲜菜,其受双节、天气等特殊因子的影响将降低,因而价格将会大概率回归正常水平。2015年剩下的两个月里,CPI水平总体维持1.5%-2%之间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判断货币政策将维持现状

如果仅从CPI数据看,市场为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找到了恰当的理由和逻辑:一是CPI的上行压力较小;二是近期发布的10月进出口数据显示,10月进口同比下降16%,这显示了国内经济的不景气(进口金额高度正相关于国内经济);三是10月制造业PMI为49.8,连续3个月处在临界点(50)以下,反映了经济供给端的不振。但从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分析,央行对于目前经济症结心知肚明,问题并不在于货币政策放松程度不够,而主要由于各类型机构(地方政府和企业)去杠杆和去产能压力,这并非货币政策可以解决,需要调整经济结构调激发内生动力。所以,我们预测未来货币政策维持稳健。

宽松的货币政策“风险”较大

我们坚持以前的观点,目前的情况是,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5%,我国的投资边际收益率已经逐渐下滑,“新增GDP/固定资产投资”显示当前我国投资的效率已经非常低了。银行继续扩大贷款投资的意愿自然会下降,特别是针对已经处于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的投资,但又不得不维持一定的信贷规模以避免某些行业突然“失血”造成的呆坏账和经济大幅失速,这也给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银行借贷”机制蒙上了阴影。因此,持续放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已经下降。事实上,如果不跳出“三驾马车”式的传统短期需求分析,不从较长期的供给端去思考,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效率和创新,我国即便进一步放松银根,对经济的刺激效果也不会明显,甚至有落入流动性陷阱的可能。

货币政策需保持定力,优化供给结构

虽然目前我国CPI走低、宏观经济不景气,市场也对货币宽松也有较强的预期,但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转型的巨大挑战,货币政策的过度宽松度不仅不能对产业结构调整行形成助力,甚至会固化旧有利益格局,延缓甚至阻碍产业结构转型。这在“四万亿”时期已得到验证,此处无需赘言。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调整和发展,如同我们之前一再强调的,我们再次呼吁经济政策需要更加关注一下两方面:

1.货币政策保持定力。戒断经济增长依赖货币的“瘾”,转型升级就是提高生产效率,重拾经济发展动力。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违反“丁伯根原则”,对货币政策的要求过多。货币政策更应注重保持流动性的畅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非越庖代俎地去拉动增长、调结构。需要承认,在宏观经济结构性的问题下,货币政策的作用不能夸大。一味的放水,企图用拉动总需求的方法去解决结构性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只会导致资金的“脱实向虚”,吹大资产价格的泡沫,重演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的悲剧。从2015年上半年股市的“杠杆牛市”到下半年债市的“杠杆牛市”,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苗头的出现,这值得警惕。

2. 优化供给结构。我们认为,观察当前的宏观经济,应跳出“三驾马车”的短期视角,更注重长期的供给端。这一是需要我们 “去”落后产能,“增”有效产能,给僵尸企业坚决“止损”,停止输血,将宝贵的间接、直接融资通道与“新经济”有效桥接。二是需要我们加大科技投入。科技进步是提升生产力的核心,虽然见效慢,但效用长久,但在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放缓,生产效率降低的背景下,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改善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不二法门,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