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投资理财 > 8月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降 未达标产品增加

8月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降 未达标产品增加

金融时报2015年09月14日11:02分类:投资理财

核心提示:8月份,在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足、股市波动加大、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的形势下,当月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出大型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数量增加、投资者从股市回流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降、收益率未达标产品增加等几个特征。

互联网金融搜索平台融360日前发布的《2015年8月银行理财市场报告》显示,8月份,在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足、股市波动加大、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的形势下,当月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出大型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数量增加、投资者从股市回流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降、收益率未达标产品增加等几个特征。理财分析师建议,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理性选择银行理财产品,防范理财市场风险。 

大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增加 

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8月份,银行共发行6060款理财产品,其中人民币产品5919款,外币理财产品141款,理财产品总量较7月份减少了920款,降幅为13.18%。 

8月份,包括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在内的20家银行共发行了3091款理财产品,占所有理财产品的51%。其中,民生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再次占到前三名,与上个月排名相同,发行量分别为401款、354款及285款。 

大型银行在理财产品发行量上占优,除了工行未能入榜以外,中行、建行、交行及农行理财产品发行量都位居前列,主要是由于大型银行网点分布广、客户基础群庞大,大型银行在各地分行发行的区域性理财产品数量可观。 

在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一般能占到前三位。在城商行中,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等发行量也非常大,平均数量甚至要超过大部分股份制银行,主要是由于这些城商行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在全国各地加快了网点布局。 

投资者在选择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除了收益率以外,发行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但是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一点。如果一家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过少,那么投资者可选空间有限,而且一款理财产品到期之后很有可能找不到合适的理财产品续买,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不宜过少。 

收益率连续4个月下跌 

报告显示,今年8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4%,再创年内新低,较7月份下降0.14个百分点。其中,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68%,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8%,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3%,今年以来非保本类理财产品收益率首次跌破5%。

自5月份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已连续4个月下跌。市场短期流动性偏紧,央行多次实施大规模逆回购以增加流动性。此外,8月25日,央行再次宣布降息及降准,自去年11月以来,央行已经有5次降息及4次降准动作,市场整体流动性不断增强,理财产品收益率堪忧,9月份有跌破4.5%的可能。 

各类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分化 

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十分明显,很多投资者都想知道哪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更高。融360对各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收益排名,总共42家银行入榜,其中,8月份理财产品发行量均在30款以上。在这42家银行中,平均收益率在5%以上的银行共14家,平均收益率在4%~5%之间的银行共22家,平均收益率在3%~4%之间的银行共6家。 

从收益排名来看,排名靠前的大部分都是城商行,其中江南农商行、苏州银行、重庆农商行排在前三位,8月份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5.51%、5.46%、5.27%。此外,在五家大型银行中,工行由于理财产品数量较少未纳入排名,其余四家——中行、农行、交行、建行的平均收益率均在4.25%以下,建行甚至只有3.5%。

收益未达标产品增加 

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8月份有37款理财产品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收益未达标率为0.6%,较上月增加了8款,其中广发银行14款,平安银行6款,友利银行6款,兴业银行4款,中信银行3款,建设银行、光大银行、朝阳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各1款。 

在这37款理财产品中,25款为结构性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收益根据挂钩标的在观察期内的表现而定,这些标的包括但不限于股指、股票、汇率、黄金,产品实际到期收益存在多种情况,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可能性较低。 

从收益类型来看,这37款收益未达标产品中只有5款是非保本类理财产品,其余32款均为保本类理财产品,其中25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全部为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可见保本类产品并非像想象中那样安全,投资者应注意其中的收益风险。 

8月底之前央行再次宣布降息及降准,对于理财产品收益有利空效应,目前还不确定底部在何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未来可能进入低利率时代,各类理财产品收益预计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投资者应坚守风险匹配原则,不要单方面追求高收益,切忌购买超过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