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共享金融:大变革时代金融理论有了突破点(3)

共享金融:大变革时代金融理论有了突破点(3)

上海证券报2015年09月08日18:25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共享金融是以数据信息的流动性、交互性,带动商品流、金融流的一体化发展与提升配置效率。通过拓展金融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实现基础设施与规则层面的自治型金融创新,共享金融完全能够带来新的制度变革“红利”,为金融结构优化及促进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共享金融的架构、挑战与展望

作为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共享金融实际上涵盖了金融市场化、金融服务实体、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等一系列金融演进方向和理念,也是适应后工业时代和消费者主权社会特点的“小、众、美”金融。当然由于其现实探索还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仍处于理论和实践的萌芽阶段。

首先,从整体逻辑架构来看,共享金融应具有两大影响主线与基础。

一是从宏观层面来看,共享金融的存在动因包括:在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情况下,金融资源也出现结构性供求失衡;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加速,使得金融跨境优化配置的压力逐渐增大;金融创新在应对收入不平等方面乏善可陈,甚至带来许多不利于中低阶层的财富再分配;长期高储蓄率环境下,主流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能力受到质疑;城镇化带来的人口集聚,人口老龄化带来剩余金融资源的积累,使得共享金融服务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升;创客时代的就业结构转型,使得分散化、及时性、共享性金融服务变得更加必要。

二是从微观层面看,共享金融的基础在于:使得金融活动回归“草根”和公开透明,使公众直接感受对金融的参与互助受益过程;金融消费者从被动变为主导,能够参与到金融交易决策之中;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便利,贴近产业链、生活链中的节点;可共享的金融资源价值不仅包括资金,而且涵盖了更广泛的功能与要素;共享机制的建设成为核心问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和分配模式,决定了能否实现商业可持续和普惠目标的共存;共享金融的精神动力与理念,深刻改变“丛林法则”支配下的金融竞争原则;网络社会下的信息沟通与传递成为完成共享金融活动的技术基础。

其次,共享金融发展也面临许多重要挑战,包括:共享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机制建设,需市场化引导和制度保障的双重作用,考虑到金融交易的特殊性,也要避免互联网“狼文化”下“低价倾销”的破坏性;现实中各类金融服务平台往往存在割裂,体现出封闭性、排他性、数据共享不足,制约了共享金融的规模与效率;信用体系不够完善,对金融信任的重构尚需过程;当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存在矛盾时,金融机会主义者可能对共享金融的持续性带来伤害,如风险投资的主导可能是“双刃剑”;打破传统金融利益格局并不容易,而且必然对现有法律和规范带来冲击;共享金融在P2P阶段依靠的是信任,到B2B则需强调金融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需避免出现“挂羊头卖狗肉”式创新,以及“改朝换代”式的新型金融垄断;大数据时代也要防止金融信息传递的“噪声”、扭曲和操纵;需跳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思维局限,避免“大锅饭”式的体制复归。

最后,展望未来,共享经济与共享金融的“齐头并进”趋势日益明显,例如伴随快递、家政、教育培训、生活服务、新闻、租赁、广告创意、医疗健康等出现共享化特征,对金融服务也带来新的要求。正如共享经济开始作用于消费领域,间接影响交换和分配,最后必然影响生产环节,共享金融从需求出发,也将改变金融厂商格局与金融供给方式。

归根结底,共享金融是以数据信息的流动性、交互性,带动商品流、金融流的一体化发展与提升配置效率。通过拓展金融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实现基础设施与规则层面的自治型金融创新,共享金融完全能够带来新的制度变革“红利”,为金融结构优化及促进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