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共享金融:大变革时代金融理论有了突破点

共享金融:大变革时代金融理论有了突破点

上海证券报2015年09月08日18:25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共享金融是以数据信息的流动性、交互性,带动商品流、金融流的一体化发展与提升配置效率。通过拓展金融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实现基础设施与规则层面的自治型金融创新,共享金融完全能够带来新的制度变革“红利”,为金融结构优化及促进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姚余栋 杨涛

近年来,以共享经济为特点的交叉型业态,让人们在艰难的经济复苏中,看到了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如Uber、Airbnb等分别为出租车业和酒店业带来了革命性改变,为共享经济在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构建上提供了样板。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及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触发了“互联网+”时代的经济与金融变革。在共享经济的基础上,以共享金融为焦点的金融创新实践,为大变革时代的金融理论发展,提出了崭新课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虽已渐渐远去,但对各国经济社会运行带来的影响却是难以估计。一方面,备受打击的传统产业与金融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寻找能够“振奋人心”的新增长动力;另一方面,粗放式、无节制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引起“心有余悸”的反思。如何更好地权衡资源有效配置与公众福利的提升,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与人文变革转型的聚焦点。

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日渐火爆的共享经济成为极具发展潜力与想象空间的“抓手”。例如,Uber和Airbnb分别为出租车业和酒店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也让人们看到了共享经济在可持续商业模式构建上的可行性。同时,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的机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带来了“互联网+”时代的经济与金融变革。

作为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货币金融学同样在宏观与微观等多个层面,面临亟须完善的缺憾和不足。而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欧美发达经济体,还是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大国,都需面对金融“绚丽面纱”之下如何与实体部门更好结合的难题。可以说,虽然共享金融的实践模式仍待市场检验,但其已经成为解决现代金融困境与理顺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主线之一。

信息化时代的利益协调与社会协作

分享经济与共享经济学虽然英文可以用Sharing Economy来表示,但是中文的分享与共享经济是有差异的,后者所体现的自由度和社会化协同程度要高得多。就历史上看,也呈现从分享经济学向共享经济学的过渡,当然二者所关注的都是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资源、分配资源的问题。如果追溯到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开拓及其成为欧亚互通有无的商贸交流大道,实际上体现了信息与市场的时空割裂时期,资源分享有多么重要。这不仅给经济带来巨大冲击,而且在社会、文化层面产生新的互动式发展。

从现代视野着手,经济增长中的利益与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就是市场经济建设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核心矛盾。早在19世纪的古典经济学时代,关于在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收入分配中怎样协调,已经成为部分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也是现代共享经济学的早期萌芽。然而,在一个似乎资源和空间可无限攫取的时代里,无论是以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来应对工业化早期的过剩式大危机,还是对生产关系的暴力破坏与冲击,都在某种意义上排斥着理性共享的朴素思想,短期思维总是占据着上风。

到20世纪中后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普遍面临“滞涨”风险的困扰,如何重构社会分工秩序与微观基础,以建设性思路来构建和谐发展模式,也成为众多学者思考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分享经济研究再一次得以提升。例如,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 L. 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系统提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马丁·威茨曼也于1984年出版了《分享经济》一书,认为产生“滞胀”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现存工资结构的不合理,提出了采用分享制度以代替工资制度的主张。

到了上世纪末期,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突发猛进的发展,以“分享”为特征的互联网思维迅速融入主流文化,并且对消费者习惯带来许多新的影响,进而使得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可以说,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使分享成为有利可图的商业行为。由此,分享经济学理论得到了极大提升,也有人称之为点对点经济(Peer to peer economy)、协作经济、协同消费等,旨在形成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早期的分享经济是建立在消费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基础上,更强调的是剩余资源的“拾遗补缺”、有效利用。但伴随着历次危机不断带来对资源充足性、社会可持续性、各类结构性失衡矛盾的担心,以及经济与金融发展中的“多级分化”日渐突出,再加上互联网对社会结构的迭代式冲击不断深入,使得后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增长模式中,不仅可以把“分享”作为一种“调剂部分”,更可以向“共享”型的机制建设进行演变。通俗地说,共享经济强调的是以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渠道为桥梁,公众更加平等、有偿地共享一切社会资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享受经济红利。

虽然由于新旧经济规则的冲突、可共享对象的规范性有待明晰、文化理念与消费习惯仍待转变,加上少数投机资本推动下的共享经济创新项目的“竭泽而渔”,使得即便有许多国内外媒体大呼其巨大市场空间与颠覆性作用,也有了经典的创新案例,共享经济真正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流,也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但不管怎样,从分享经济到共享经济的演变,不仅蕴含了早期解决收入分配困境的梦想,更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包容式发展、共赢式发展提供了革命性的前瞻。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