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史蒂芬-罗奇:让人民币贬值是大错特错

史蒂芬-罗奇:让人民币贬值是大错特错

和讯网2015年03月06日10:03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史蒂芬-罗奇认为,让人民币贬值是大错特错,将人民币贬值,将导致全球汇率战加剧。在这个前所未见的量宽政策时代,全球主要出口国争相压低汇率已是司空见惯──先是美国、然后是日本,如今是欧洲。如果中国也压低汇率,将诱使其他国家仿效,到时全球金融市场可能再度动荡。

全球爆发汇率战,中国首当其冲。过去几年,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放缓、通缩风险加剧。在此情况下,许多人认为最合理的做法就是逆转中国汇率政策,让人民币贬值。针对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学者史蒂芬-罗奇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认为,让人民币贬值是大错特错,将人民币贬值,将导致全球汇率战加剧。在这个前所未见的量宽政策时代,全球主要出口国争相压低汇率已是司空见惯──先是美国、然后是日本,如今是欧洲。如果中国也压低汇率,将诱使其他国家仿效,到时全球金融市场可能再度动荡。

事实上,随着中国寻求结构改革、以确保持续发展,强行让人民币贬值是最不必要的做法。何况这种做法还会对全球经济构成严重问题。

表面上,情况似乎令人担忧,尤其货币问题导致中国的价格相对于全球价格出现变化。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过去4年,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即经通胀调整后,人民币相对于一篮子中国贸易伙伴货币的贸易加权平均值)上升了26%。

在国际清算银行追踪的国家当中,中国的货币升值幅度比其他60个国家都大(除却相关数据被多重外汇制度扭曲的委内瑞拉)。相比之下,一般认为属于走强的美元,同期实际汇率升幅仅为12%。与此同时,同属新兴市场的经济体货币都急剧贬值,巴西雷亚尔、俄罗斯卢布、印度卢比跌幅分别为16%、32%及12%。

当然,汇率变化导致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急升。加上全球需求持续低迷,中国一度强势的出口业受到沉重打击,今年1月总出口同比下跌3%。出口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5%,出口下跌非同小可。

同时,人民币走强,令进口商品相对廉宜,对中国物价造成下行压力。自然,这令通胀忧虑加剧。今年1月,消费物价指数仅同比上升0.8%,而生产者价格跌幅则加大至4.3%。

全球油价大跌,加剧了上述跌势。不过,中国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剔除波幅大的食品及能源价格)在今年1月仍接近1%。

在这种情况下,不难理解为何很多人认为中国将调整汇率政策,将升值变为贬值。此举看似甚为明智,可暂时遏止经济增长和价格的跌势。不过,这种做法可能弄巧反拙,原因有三。

首先,改变汇率政策将削弱以至抵销中国在改革和再平衡方面所达致的进展。事实上,人民币走强,与中国将经济从出口驱动转型为消费驱动的重要目标相符。人民币稳步升值,与这个目标方向一致,不应将之逆转。在这样的汇率政策下,中国消费者购买力增强,也减少了出品商品的汇率优势。

最近一次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当局暂停人民币升值政策,2008年中至2010年初期间,人民币汇率大致持平。考虑到目前情况远未及全球金融危机水深火热的时期那般严重,因此并没有急切需要再度对汇率政策作出策略性调整。

其次,压低汇率或会触发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华情绪,尤其是美国。多年来,美国国会多次提出对中国出口商实施贸易制裁。在众议院,由民主共和两党组成的一个联盟推出所谓《公平贸易货币改革法案》(Currency Reform for Fair Trade Act),将低估币值视为一种补贴,让美国公司可以增加对进口商品征收反补贴税。

美国总统奥巴马政府在世贸组织上也提出另一个针对中国的行动:这次重点在于中国通过所谓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基地,向出口商提供非法补贴。如果中国政府介入,将货币汇率压低,美国肯定将有更多政界人士支持展开反华贸易行动,令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走向保护主义的边缘,情况随时急转直下。

最后,将人民币贬值,将导致全球汇率战加剧。在这个前所未见的量宽政策时代,全球主要出口国争相压低汇率已是司空见惯──先是美国、然后是日本,如今是欧洲。如果中国也压低汇率,将诱使其他国家仿效,到时全球金融市场可能再度动荡。

1997至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抵住了人民币贬值的诱惑,成功遏制危机在区内漫延;现在也应该如此。尤其目前各地因为实行量宽政策而失序,中国作为稳定汇率的角色,或比1990年代末的时候更为重要。

中国的最大强项是部署,官员一再地成功应对突发事件,同时未有忽略长远战略目标。中方应坚持这个方向,以强势的人民币作为诱因,进一步推行改革和再平衡,而非以此为借口,走回头路。已经没有时间让中国退缩。

史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是美国耶鲁大学学者、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总裁,着有《失衡:美国与中国的相互依存》(Unbalanced: The Codependency of America and China)一书。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