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金融改革大方向:回归实体

金融改革大方向:回归实体

经济参考报2014年09月25日08:44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在公司债券回归直接金融的条件下,择机出台“贷款人条例”,以促进实体企业间的资金借贷市场发展;推进《票据法》修改,增加实体企业的融资性商业票据,提高货币市场对调节实体企业短期资金供求的能力;逐步推进金融租赁机制的发展,准许实体企业根据经营运作的发展要求,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或介入融资租赁市场。在这些条件下,中国的金融体系将切实回归实体经济。

金融改革大方向:回归实体

——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

●在各项金融制度形成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通常需要征求金融机构的意见,但极少有征求实体企业意见的,由此,这些金融制度更多地反映了相关金融机构的利益取向,很难反映实体企业的诉求。

●近10年来,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税后利润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与实体企业的利润走势形成了反差。利润的快速增加固然与商业银行改制后的体制机制创新、银行职员的努力直接相关,但与实体企业缺乏金融选择权条件下商业银行可坐享存贷款利差也直接关联。这是导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吸收存款为“立行之本”战略难以消解、持续地展开存款大战的一个主要成因。

●“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实质是重新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金融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它是中国金融改革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中国金融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金融体系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一直如影随形,甚至愈演愈烈。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而言,是一种外部植入型金融体系。它几乎剥夺了实体经济部门的各项金融权利,成为既位于实体经济部门之外又不断从实体经济部门中获取养分的一个自我循环体系。在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呼声愈加强烈,可是,中国的外植型金融体系脱离实体经济的状况却继续加重。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此,改革外植型金融体系,推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建立内生型金融体系,已是必然。

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蕴含金融风险

经济参考报:金融体系越来越成为一个自我循环的体系,似乎与实体经济越来越远,靠自我循环可以不断壮大。您认为,这种现象有无可能继续持续下去?而金融危机与这种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有无关系?

王国刚:打开任何一本《宏观经济学》都可看到如下表述:在两部门模型中,居民(部门是资金的盈余部门,实体企业部门是资金的赤字部门,为了支持实体企业创造财富、维持经济运行,资金就应从居民部门流向实体企业部门,由此,在经济运行中,居民部门是资金的供给者,实体企业部门是资金的需求者,金融活动原本就在他们之间进行。实体企业和居民作为实体经济部门的主要经济主体,彼此间是存在金融权力和金融活动的。这些金融权力和金融活动从实体经济运行中内在地生成,是实体经济部门运行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机制。

金融内生于实体经济部门,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根本所在。实体经济部门所拥有的金融权是金融体系的一个基础性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根植于实体经济部门。离开了实体经济部门,金融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国金融危机与此当然脱不开关系,金融运行脱离了实体经济部门,成为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独立体系。一旦金融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泡沫的产生就在所难免。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