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微刺激第三波重在宽信用 存贷比或适度放松

微刺激第三波重在宽信用 存贷比或适度放松

中国证券报2014年06月23日08:28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微刺激第三波已经拉开序幕,主要思路是“宽货币+宽信用+宽财政”,其中重点是“宽信用”,而适度放松存贷比可能是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选择。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 管清友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 李奇霖

近期的一系列迹象表明,在年初的两波微刺激之后,更有力度的微刺激第三波正逐步浮出水面。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泰晤士报》撰文称,中国经济全年有望实现7.5%的GDP增速目标,并表示政府已经准备调整政策,以确保政策发挥作用。我们认为,微刺激第三波已经拉开序幕,主要思路是“宽货币+宽信用+宽财政”,其中重点是“宽信用”,而适度放松存贷比可能是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选择。

不可承受之重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新日前表示存贷比规则未来有望做出调整。考虑到存贷比是《商业银行发法》法定的监管指标,在取消《商业银行法》对存贷比指标的规定之前,存贷比75%的监管“红线”暂难突破,预计监管部门只会适度调整存贷比指标。根据银监会披露的信息,具体方式可能为:扩大分母范围,将过去比较稳定的存款来源计入分母,指的是固定期限非结算类同业存款;缩小分子范围,将政策性贷款(比如对小微、三农、棚改的专项贷款)不再纳入存贷比考核。

应看到,推动存款快速增长的外汇占款驱动因素正在减弱。外汇占款成为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源头活水,是改善贷存比指标的关键因素,存贷比监管对金融机构过度信贷有约束作用。时移世易,短期伴随着人民币双向波动扩大,经济下行压力和房地产价格调整,私人部门持汇量上升,新增外汇占款出现明显下降。中长期伴随着资本账户开放,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储蓄投资差距收窄以及全球大宽松盛宴终点临近,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未来将出现趋势性逆转,外汇占款也因此对存款增长的贡献度在减弱。在此背景之下,存贷比监管将对金融机构规模合理的信贷投放构成极大的挑战,不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此外,金融机构负债端脱媒,一般性存款转化为同业存款,存贷比考核制约表内信贷正常增长。伴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金融创新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居民金融资产配置行为。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由2009年底的1.7万亿元迅速增长至12.2万亿元,货币基金份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由2013年6月的3000亿份额飙升至2014年4月的1.75万亿份。由于存贷比考核分母对应的是一般性存款,从一般性存款考核口径看,其包括了单位存款、储蓄存款、临时存款、保证金存款和保险公司的同业存款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并不纳入一般性存款的考核口径。未来,利率市场化大趋势无法阻挡,随着金融脱媒的延续,金融机构信贷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将明显受制于存贷比监管约束。

存贷比考核制造了非标等影子银行业务,放大了金融风险,抬高了全社会融资成本,导致资金利率季末冲高。一方面,地方和部分产能过剩部门的财务软约束特征对利率不敏感,能够承担较高的利率,传统行业出现明显加杠杆行为。通过信托、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等通道业务绕过存贷比监管导致融资链条被人为延长,不利于监管部门有效地控制资金流向,导致潜在金融风险积累。另一方面,由于存贷比监管采取的是月末和季末时点的考核方式,迫使金融机构在月末季末通过高息揽存以达到监管的要求,使得月末季末银行间流动性极度紧张,资金利率易冲高,“钱荒”频发,增加了金融机构内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从而使金融风险不断产生和积累。

存贷比的松动有望驱使金融机构增加对表内信贷资产的配置,为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助力。为实现全年经济目标,适度松动信贷,利用棚改、高铁等基建投资对冲甚至扭转房地产投资下行趋势是唯一的政策选项。将政策性贷款(比如对小微、三农、棚改的专项贷款)不计入存贷比考核的分子中,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提供上述部门的监管成本,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配置到“调结构”领域,符合政策定向宽松政策特征。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