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金融恐慌”落幕 还是待续?

“金融恐慌”落幕 还是待续?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6月29日09:05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专家指出,央行日前关于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表态仅仅是为了安抚市场,并非调控立场的“软化”。不抓住时机推进金融和其他领域的“一揽子”改革,流动性紧张还会上演。

新华社记者王秀琼 韩淼 王珏玢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央行发话,股市止跌,银行间市场利率回落,中国一场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资本市场恐慌似将落幕。

专家指出,央行日前关于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表态仅仅是为了安抚市场,并非调控立场的“软化”。不抓住时机推进金融和其他领域的“一揽子”改革,流动性紧张还会上演。

乍看之下,这场风波中为流动性紧张所苦的只是银行高管们,但它却暴露出整个金融体系乃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症结。

金融危机后,银行业过度放贷,坏账风险悄然积聚。同时,近一两年实体经济增长乏力,一些银行和企业热衷于“借短投长”的期限错配等套利行为,超百万亿元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中相当一部分在实体经济外“体外循环”,无益于经济转型。

所幸的是,这次流动性紧张拉响了警报:过度信贷扩张和违规操作带来的高盈利也附带高风险,而决策层为风险兜底的容忍度比商业银行预料中要低。

在利率飙升的银行间市场,资产过度扩张的套利者付出了惨痛代价。但市场恐慌也重创了股市,并引发对资金紧张“殃及”实体经济的担忧。央行随后表示,“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看来,央行回应是为了稳定预期,避免恐慌情绪蔓延,但银行不能以为这次就可以“蒙混过关”,“新一届政府对市场的要害看得比较清楚,今后会继续通过市场惩罚机制来调整银行业违规操作的问题”。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孟昊表示,长期以来央行和商业银行都处在一种微妙的“博弈”状态,这一次央行的调控有树立威信的意图。

就后续政策而言,一些人主张央行显示更强硬一面。但也有人担心,一旦真的出现流动性危机,恐会导致银行拿“活钱”补“死项目”,优质的新项目反而得不到投资支持,融资难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首当其冲,经济增长或受影响,股市也将因抛售套现大跌。

因此,对央行来说,“放水”还是“不放水”,这是一个问题。

要破解这一两难,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建言:“唯一合理的出路就是要一揽子改革,一定要在注资的同时进行改革。”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多次提及“激活货币信贷存量”,被认为释放出积极的改革信号。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出现流动性紧张说明目前商业银行资产扩张过快,资产负债结构失衡。“这些问题不解决,金融体制的问题不解决,'钱荒’的阴影就不会消除。”

利率管制和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种种限制被认为是改革最急迫的领域之一。资金“贵贱”无法由市场力量决定,“有钱没处投、缺钱借不到”和资金“空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稻葵强调,光靠央行紧缩是不行的,“现在的金融恐慌正在催生一揽子的调整改革的计划和措施”。

他主张,一要迅速启动民营投资,让民间的钱不要投到金融机构,而是真正投到项目上去;二要实行金融整顿,清理旧账,把真正投资不利的项目先踢出去;三要整顿地方财政,解决地方政府没钱的问题,防止它们继续过度借贷和依赖房地产开发。

易宪容认为,新一届政府“思路有很大变化”,今后不会再依赖信贷扩张来支撑GDP的增长,而是会控制信贷总量,让信贷支持实体经济,通过提高实体经济的质量来实现增长。(完)(参与采写:潘晔、彭文卓)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