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的“广东样本”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2019年07月29日11:37分类:人民币动态

今年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暨人民币国际化启动十周年。2009年7月,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个城市和上海市作为国内首批试点地区,率先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工作。十年来,广东一直是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的主要地区,业务规模长期位居国内各省(区、市)前列,有力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有效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作为先行者,广东省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上取得了哪些成绩?积攒下哪些宝贵经验?未来,广东省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又有哪些筹谋?就相关问题,《金融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巡视员李思敏。

《金融时报》记者:历经十年的探索努力,广东省在跨境人民币业务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

李思敏:十年来,广东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取得了多方面成绩。第一,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加速扩大,人民币成为广东经贸往来第二大结算货币。2009年,广东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只有14.7亿元。随着几年的高速发展,截至2019年6月末,广东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已达19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4;其中,经常项下累计结算金额占全国的28.5%、连续十年居国内各省(区、市)首位。广东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同期跨境收支量的比重由2009年的0.1%提高至2015年的35.6%,2019年1-6月为35.2%。目前,人民币已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广东第二大跨境交易结算货币。

第二,跨境人民币业务品种日益丰富,多项业务在国内率先实现突破。广东跨境人民币结算起步于货物贸易,之后扩展到服务贸易等其他经常项目以及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跨境融资等资本项下业务,并逐步运用于信贷资产跨境转让、证券市场投资、碳排放权跨境交易等金融市场交易业务。在探索中,广东先后办理了全国内地首笔服务贸易跨境人民币支出、首笔人民币投资利润汇出、首笔境外股东使用人民币直接投资境内企业业务、首笔跨境人民币支付股权转让款、首笔境内企业借用人民币外债、首笔跨境人民币贷款、首笔碳排放权交易人民币跨境结算等业务。

第三,跨境人民币业务参与主体数量持续增加,市场拓展成效明显。从企业层面看,2009年7月试点启动时,在首批365家试点企业中,有273家广东企业。2012年2月,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均可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019年6月末,广东已有8.2万家企业办理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是2009年末的675.8倍。从金融机构层面看,试点初期全省仅两家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截至2019年6月末,参与广东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银行业机构达到96家、证券期货业机构51家、保险业机构151家。

第四,境外结算区域不断延伸,人民币“走出去”的范围越来越广。2009年,仅有11个国家和地区与广东有跨境人民币业务往来。随后,广东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境外交易对手范围持续扩大,逐步由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扩展至欧美发达国家。截至2019年6月末,广东已与22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较2009年底增加了210个。

第五,回流渠道逐步拓宽,人民币“走出去”与“流回来”的良性循环机制日益通畅。在2009年7月试点开展之初,境外人民币主要通过清算行、代理行提供的跨境结算和清算安排,以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经常项下的交易方式回流境内。随着业务限制的逐步放宽,国家先后允许境外机构运用人民币以直接投资、RQFII、跨国企业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深港通等渠道回流境内,逐步形成便利畅通的人民币跨境循环使用机制。在直接投资渠道方面,广东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累计金额近1.3万亿元。在RQFII渠道方面,广东金融机构在香港的分支机构累计获批超过1100亿元的投资额度。在“深港通”方面,2018年“深股通”交易金额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

《金融时报》记者:广东省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积累了哪些经验?

李思敏:广东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可供总结的宝贵经验有很多。第一,对外经贸与人员往来频繁,是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的市场基础。广东是我国第一外贸大省,外贸进出口额、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均占全国总量的1/4左右,涉外企业在对外经贸往来中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规避货币错配和汇率风险的需求较大。广东还是我国最大的侨乡和侨务大省,居民个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雇员报酬、赡养费等跨境收付项目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节省汇兑费用的市场需求较大。上述市场需求,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最根本的动力。

第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是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广东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许多全国首创的跨境人民币产品和服务都把港澳地区作为试点范围、都把港澳金融机构作为试点对象。截至2019年6月末,广东和港澳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13.46万亿元,占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的70.9%。

第三,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是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广东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一方面大胆探索,率先在跨境人民币业务主体资格放宽、地域范围扩大、业务种类增加等领域取得突破;另一方面注重风险防控,建立风险监测分析体系,探索更加市场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督管理,确保跨境人民币业务放得开、守得住、管得好。

第四,完善的工作机制与配套政策,是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广东建立了跨部门协调机制,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与驻粤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港澳地区金融管理部门协同研究解决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进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跨境人民币业务稳妥有序开展。通过多部门的协作配合,提升了政策支持和引导的力度,对市场主体的服务不断细化,也保证了政策宣传和推介的力度。

  《金融时报》记者: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广东省未来有哪些筹谋?

李思敏:首先,广东将强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与大湾区建设战略实施的联动。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围绕大湾区经贸往来更趋紧密、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市场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人员跨境流动更加便捷的融合趋势,以探索理财产品交叉代理销售、扩大信贷资产跨境转让人民币结算试点等创新业务为突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涉及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加快推广,促使人民币成为大湾区对外经贸往来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和融资、交易货币。

其次,广东将强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与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联动。跨境人民币业务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密切相关、良性互动。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的创新,丰富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内涵;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推进,拓宽了人民币在资本项下跨境使用的发展空间。下一步,广东要结合国家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战略部署,推动人民币资本项下跨境使用的创新,提高人民币跨境投融资的便利化水平。

再次,广东将强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联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不断增加,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了新动力。下一步,广东要充分发挥中资跨国企业的主力军作用,鼓励中资跨国企业在成员企业之间关联交易、对外投资、跨境融资等交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规模与范围;充分发挥中资金融机构的重要载体作用,针对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特点,开发更多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产品,提高人民币在贸易融资、资金结算、项目投融资等领域的使用比例,实现金融机构跨境经营与人民币“走出去”协同推进。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