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货币政策将直面“流动性陷阱”

货币政策将直面“流动性陷阱”

经济参考报2016年07月19日09:38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货币政策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到相机而动,但是在操作的方式方法选择上将更为小心谨慎。在稳增长的同时,为了避免全面流动性陷阱的困境,央行可能会继续进行一些结构性流动性供给,不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要更多依靠天然的结构性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更多的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

张莫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6月末广义货币M2增速为 11.8%,而M1的增速高达24.6%。二者的差值已经由去年10月的0.5个百分点,升至今年6月的12.8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公开场合表示,“从M1和M2的货币剪刀差趋势看,中国企业已经出现‘流动性陷阱’现象。”他进一步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持币待投资”。大量货币流向企业,但是企业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向,于是把钱又留在了活期存款账户上。

传统的“流动性陷阱”理论最早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当利率降低到不能再降低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单位以“闲资”的方式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不产生影响,虽然我国的货币政策还远未到达“流动性陷阱”的地步,不过,从2014年末、2015年初开始,在稳增长的压力之下,央行连续降息降准,而伴随着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是否在逐步递减”的讨论也日渐增加。此次盛松成发声,则是中国货币当局人士首次提出相关言论。

根本而言,企业的“流动性陷阱”是经济下行仍有较大压力的表现之一。“不差钱”的企业之所以有意愿把资金留在活期存款账户,而不选择投资,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来说,一定是因为企业评估后,认为投资的收益还不如把钱存起来的收益高。实体经济复苏乏力,“资产荒”现象没有根本好转,所谓的资金脱实向虚、所谓的“投机”行为根本来说都是企业理性行为的体现。因此,在“流动性陷阱”现象之下,任何流动性的“大水漫灌”反而会扭曲货币政策的“初衷”,甚至助长企业投机,不利于企业去杠杆。

不过,“流动性陷阱”的出现并不能简单得出货币政策将按兵不动的结论。外围市场环境的波动作为影响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容忽视。英国脱欧公投、法国尼斯恐怖袭击、土耳其政变等事件的发生,预示着下半年国际市场持续动荡的可能性大增,在避险情绪高涨的背景下,美元有望持续处于高位,而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的压力也将给国内流动性供给造成压力。货币当局需要通过各种措施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和适度,包括目前央行已经在常态操作的MLF、PSL、公开市场逆回购等等。

货币当局有关“流动性陷阱”的提法再一次把货币政策困境摆到桌面之上,而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在力度和节奏上的把握将更具难度。货币政策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到相机而动,但是在操作的方式方法选择上将更为小心谨慎。在稳增长的同时,为了避免全面流动性陷阱的困境,央行可能会继续进行一些结构性流动性供给,不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要更多依靠天然的结构性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更多的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

[责任编辑:韩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