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投资理财 > 银行理财信披“糊涂账”受诟病 根除信披顽疾势在必行

银行理财信披“糊涂账”受诟病 根除信披顽疾势在必行

金融时报2016年06月07日09:48分类:投资理财

核心提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打破刚性兑付是必然趋势,无论是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还是对理财市场健康发展的考虑,监管层都有必要对信息披露作出进一步要求。

在银行理财市场日渐繁荣的同时,饱受诟病的信息披露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局部披露乃至不披露、表述模糊、风险弱化等问题,尚存在于当下许多的理财产品中。 

信披顽疾长期难以根除,一个重要原因是统一的披露标准迟迟未建立,其背后是银行业自身缺乏信披动力。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打破刚性兑付是必然趋势,无论是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还是对理财市场健康发展的考虑,监管层都有必要对信息披露作出进一步要求。 

信披顽疾饱受诟病 

近年来一直饱受诟病的信息披露“糊涂账”,到目前为止也未理清。银率网日前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在2015年到2016年其持续跟踪的60家商业银行中,理财产品说明书披露数量从34家增至41家,整体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从银行主体来看,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整体情况相对较差,23家样本银行中,有10家银行没有在官网披露产品说明书;31家城商行和农商行中有7家银行没有披露产品说明书。 

产品运作期间的信息披露依然是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薄弱环节。“有27家银行无相关信息披露,占比近五成;有21家银行只披露部分产品的运作信息报告,但披露内容较为简单;仅有11家银行披露了全部产品的运作信息报告。”银率网表示。 

与此同时,产品到期信息披露有所改善,不披露银行数较往年有所下降,不过一些披露顽疾仍然存在。 

从实际体验来看,一方面是部分银行的用户体验极差,产品信息发布的位置不明显或不易找到,有的信息发布位置可以用极其隐蔽来形容。比如,主页上极不显眼的位置,与信息披露几乎不沾边的标题,需要层层打开多级窗口才能找到;另一方面是及时性较差,其中,半个月以上才公布到期信息的银行居多。  

统一标准难在动力缺失 

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缺乏统一的披露标准,是造成信息披露乱象的重要原因。 

为何迟迟没能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业内专家认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产品的投资标的随时都可能变化,从技术上来说准确披露很难做到。事实上,产品投向模糊不清一直是诟病的重点。 

“银行之所以笼统地披露,一个原因是要防止投资方向和比例等关键信息为竞争对手所掌握,否则一款理财产品即使在短期之内还对消费者有吸引力,长期就很难立足了。与此同时,对关键信息遮遮掩掩,也便于简便地操控理财产品。”专家称。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银行自身没有信息披露的动力。普益标准对此认为,整体而言,还是市场对理财产品的到期信息披露必要性普遍认识不足。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理财产品以非结构性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但由于非结构性预期收益型产品仍没有摆脱隐性刚性兑付的束缚,因此,该类产品基本都能兑付预期收益。投资者可以直接通过预期收益率进行该类产品的选择,到期信息披露程度在当前环境下对投资者的影响并不太大,这也是银行不重视到期信息披露的主要原因。”普益标准称。 

值得关注的是,结构性产品的信息披露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非结构性预期收益型产品操作流程的影响。而从现实来看,在各类银行理财产品中,结构性产品是信披缺失的重灾区。 

“部分银行对收益表现较差的产品到期信息隐藏,产品的结构、投向都看不清楚,会对普通投资者之后的判断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公布到期信息的产品一般都是收益较好的产品,实际上未达预期收益或者巨亏事件远远比市场公布的多。”专家认为。 

除此之外,与银行业态度相对应的,还有投资者对产品信息的忽视。“除了关注产品期限、收益类型和收益率外,投资者对理财产品说明书不太重视,极少数会认真阅读。”某银行理财业务人员称。 

清理信披乱象势在必行 

即便理清信披这笔“糊涂账”困难重重,但准确披露也是必然趋势。 

“从银行理财业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打破刚兑是必经的环节。而一旦刚兑被打破,到期信息披露程度对于未来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的指导意义就会大幅提升,信息的对称性这一概念也会变得极为重要。”普益标准认为。 

与此同时,业内专家也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发展,银行理财产品也在加快产品创新,理财产品的风险差异化方面更加明显,只有透明的产品信息才能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产品的风险性。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透明度依然偏低,投资者与银行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银行依然需要提高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质量以及信息披露的效率。 

事实上,良好的信息披露不仅对于投资者而言十分重要,同时也是理财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 

“良好的信息披露能帮助客户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极大地提高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了解及认知,大幅降低理财产品的销售错配风险。”普益标准表示。  

而在银行业自身缺乏披露动力的情况下,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层有必要发文对个人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作出进一步的要求,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更好地引导投资者进行相关操作。 

记者了解到,此前已有业内消息称,银监会近期将成立银行业理财托管登记中心有限公司,将继续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工作。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