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日元国际化的路径与经验教训

日元国际化的路径与经验教训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07月30日09:15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任何一种货币国际化虽可以降低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对金融风险有一定的缓释作用,但不能回避的是,主权货币国际化又需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以及向全球提供全球公共品的义务。

德国马克国际化的道路与经验

作者:

张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张家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来源:微信公共号“宏观经济观察”

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加速

2014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量达到了6.5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1.6%。全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份额已经提高到了2.96%,全年人民币直接投资额为1.0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将近1倍。人民币在全球资本和金融交易当中的份额也达到了2.8%。所以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同时,中国中央银行已经和全球32个国家、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定,总额达3.1万亿。截止2015年度4月末,境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6667亿。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正不断加速。不能否认,任何一种货币国际化虽可以降低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对金融风险有一定的缓释作用,但不能回避的是,主权货币国际化又需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以及向全球提供全球公共品的义务。回顾日元、德国马克以及美元国际化之路,我们需要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人民币国际化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日元国际化进程

日元作为地理概念上离人民币最近的一种国际化货币,其货币文化与人民币相似之处最多,回顾和总结日元的国际化之路对于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的人民币而言较为重要。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通过扶植战略性产业、鼓励出口,获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日元国际化之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消极期、繁荣期及再区域化期。

第一阶段(消极应对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二战战败后,日本的外贸外汇教育全部由美军司令部掌控,外汇业务全部由驻日外资银行代理。1952年以后,日本恢复了对本国政治和经济主权,直至1960年日本大藏省(财政部)将日元列入对外结算制定货币,1964年4月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1973年2月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这一阶段,由于日本政府担心对外收支恶化、汇率波动、削弱管制等因素,对日元的国际化始终保持消极态度。

第二阶段(繁荣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的比重日益增大,海外对日元资产需求快速增加,日本出现了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美国对日本出现了大幅贸易逆差。1980年2月日本政府修改《外汇法》,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1984年2月日本与美国共同组建“日元—美元委员会”并发表《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同时日本大藏省发表《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公告,完善了日元国际化的具体措施,包括金融自由化、欧洲日元自由化和建立东京离岸市场。这一阶段,日本迫于美国政府的压力,日元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日元的急剧升值却对日本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特别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兑美元汇率急剧升值,直接造成日本经济增长停滞、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和日元国际化陷入了僵局。

第三阶段(亚洲化阶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至今):亚洲金融危机后,欧元的成功使日本政府产生了危机感。为此,1999年9月日本大藏省设立了“外汇和其他交易委员会”,研究提出将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日元国际化紧密结合起来。日本政府也利用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亟需资金支持的契机,大力推动东亚区域内的金融和货币合作,形成了日元亚洲化战略。这一阶段,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将日元的国际化战略向亚洲区域化战略转化,取得了区域性的突破。但从全球角度来看日元的国际化战略在收缩,日元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使用程度依然较低。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