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德国马克国际化的道路与经验

德国马克国际化的道路与经验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08月03日15:43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作为大力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中国,德国马克的国际化经验对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的人民币既具有参考价值,又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日元国际化的路径与经验教训

作者:

张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张家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来源:微信公共号“宏观经济观察”

德国是老牌的制造业强国,德国制造的国际声誉和在全球生产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客观上促进了德国马克的国际化进程。德国的经济发展基础与我国相似程度较大,作为大力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中国,德国马克的国际化经验对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的人民币既具有参考价值,又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马克的国际化进程

回顾和总结二战后马克的国际化之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期、调整期和推进期。

第一阶段(起始期,1948年—196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带来了持续的贸易盈余,确立了欧洲大陆的经济领导国地位。联邦德国自1954年外汇管制开始逐步放松,废止了“封锁马克账户”,设立“自由资本马克账户”,并开始实行新的对外支付制;1957年放宽了对非居民国内投资的清算和资金汇出的限制,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基本取消;1958年正式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这一阶段,联邦德国开始放松对资本流出和对外贸易外汇的限制,实现了马克国际化的起步。但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对外开放,对于资金流入和非贸易支付仍有很强的限制。

第二阶段(调整期,1960-1980年):随着联邦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马克在外汇和贸易结算领域的国际使用率快速提高,国际吸引力逐渐增强,国外资金迅速流入,在固定汇率下德国央行被迫大量收购外汇,导致国内通胀压力日益增大。

在金融管制方面,联邦德国开始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制,通过采取一

系列限制措施和税收政策逐步减少国外资金流入动力。1968年,德国央行还与本国商业银行签订“君子协定”,规定只能在德国境内发行马克债券,发行规模也须经央行核准。但是,联邦德国也同样采取了比较积极和灵活的态度,针对国外资金流入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政策,比如:在国外资金流入压力加大时,强化管制措施,增强本国银行接受国外资金、非居民存款利息支付、非居民购买票据等方面的限制;在国外资金流入压力减弱时,调整甚至取消上述限制政策。直至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开始贬值,马克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但为稳定马克的币值,联邦德国与其他西欧八国组成联合浮动集团,货币汇率波动幅度锁定在2.25%以内。这一阶段,联邦德国对资本流入采取了积极和灵活的政策,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限制政策和管制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资本快速流入带来的通胀影响;浮动汇率制度与欧洲汇率联动机制的相互配合,既消除了固定汇率制度下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又通过与西欧主要贸易国锁定货币波动幅度减少了本币升值对德国实体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冲击。

在制造业领域,德国制造业逐渐从标准化产品向专业定制化发展,这些定制化产品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和较长的生产周期,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具有较强议价能力的德国企业普遍要求用马克来结算。德国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大量使用德国马克计价和结算,直接促进了德国马克在国际贸易领域和使用,这客观上造成了马克的国际需求,进一步助力了马克的国际化。这一阶段,德国制造业为德国经济增长和马克国际化奠定了坚实了贸易基础,德国企业的技术和服务具有极强的细分市场优势,替代性不强,客观上强化了马克的贸易结算功能,进一步推动了马克的国际化步伐。

第三阶段(推进期,1980-2011):为推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自1980年起,联邦德国放松了对证券交易的限制,鼓励银行参与证券交易,1986年又扩大了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此后德国银行海外业务开始迅速扩张,至1990年德国在国外的银行分支机构达到225家。1990年,东德和西德合并,统称德国。20世纪90年代,随着德国金融体系的健全完善,德国的金融市场也蓬勃发展起来,取消了众多的限制金融市场发展的规定,为马克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增强了以马克计价的金融工具的吸引力,使得马克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促进了马克国际化的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德国转变了之前的金融抑制态度,开始重视马克的国际化角色,通过加速金融市场建设、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和支持德国银行业“走出去”等手段推进马克国际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受限于德国政府稳健和严谨的态度,马克的金融领域国际化落后于其在贸易领域的作用。随着欧元的诞生,2012年1月1日马克退出了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