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仍是宏观调控重要目标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仍是宏观调控重要目标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4月04日16:02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2009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及其占GDP之比总体下降,现已回落到国际认可的合理水平这既体现了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外经济政策调整的成效,也反映了国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周期性变化,显示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和人民币汇率正趋向合理均衡。然而,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仍面临挑战。

北京(CNFIN.COM/XINHUA08.COM)--国家外汇管理局4月4日发布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报告中的专栏文章称,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重回“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资产大幅增加。未来需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市场化体制机制。

以下为名为《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仍然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的专栏全文: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也称对外经济平衡,与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密切相关。我国高度重视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党的十六大首次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之一。当前,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符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与方向。

实践中,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有两个层面的评判标准。其中,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是国际上常用的指标。另一个常用评判标准,是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状况,即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不含储备资产,下同)所构成的总差额,由于它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反方向变动,所以可用于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与任何评判指标一样,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状况(或外汇储备新增额)也存在适度性和可持续性的问题,过高或过低均无法实现社会中有限资源的充分、有效运用。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居世界首位,客观上造成了经营管理难度增加、对外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且继续大幅积累的边际成本已大于边际收益,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对外经济平衡与对内经济平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必须统筹兼顾。首先,对内平衡应优先于对外平衡。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时,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列为第一目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努力也必须服务于实现上述目标。其次,当前我国经济对外不平衡本质上是对内不平衡的外在反映。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正是在国内储蓄率较高,而社会总需求不足,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产生的;资本项目顺差则反映了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对外资依赖较大、资本流出渠道不畅等问题。因此,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关键取决于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进展。再次,对外不平衡反过来也会给对内平衡带来负面影响,如增加国内市场流动性,影响物价稳定和资产价格,影响地区平衡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趋于逐步改善,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依然任重道远。2009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及其占GDP之比总体下降,现已回落到国际认可的合理水平(见图C1-1)。这既体现了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外经济政策调整的成效,也反映了国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周期性变化,显示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和人民币汇率正趋向合理均衡。然而,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仍面临挑战:首先,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虽有所减弱,但投资依赖依然较强,扩大内需尤其是最终消费需求还有较大潜力,经常项目顺差存在反弹的压力。其次,人民币汇率弹性虽有所增加,但波动性仍然偏低,在全球流动性宽裕、主要货币利率低企的大环境下,利差交易(carrytrade)盛行,加剧了我国外汇供求失衡,积聚了人民币汇率超调风险。再次,2012年我国虽然初步形成了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国际收支平衡格局,但总体上资本流出渠道的管制依然较多,主要是企业顺周期的财务运作导致的被动平衡。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重回“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资产大幅增加。未来需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市场化体制机制。

图C1-1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以及储备资产变动与GDP之比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