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利率市场化推动中国银行业“二次转型”

利率市场化推动中国银行业“二次转型”

金融时报2014年01月13日09:32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随着中国经济开始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加速发展,将倒逼中国银行业深化改革、进行“二次转型”。

利率市场化将对中国银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给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盈利水平带来巨大挑战,同时,新资本协议实施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也给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新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如何深化改革、转变经营模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成为业界普遍关心的话题。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

记者:利率市场化如何推动商业银行改革创新?

温彬:过去十年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通过股份制改革,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了风险管理水平、实现了优良的经营业绩,无论是资产规模、营业利润、资本实力,还是市值,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都位居全球银行前列,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更是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但随着中国经济开始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加速发展,将倒逼中国银行业深化改革、进行“二次转型”。

记者:当前金融领域改革与十年前进行的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为核心的银行业改革有何差异?

温彬: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个人理解,当前金融领域改革的方向是加快金融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以此推动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经营。这与十年前进行的银行业改革有很大不同。具体来说:一是时代背景不同。十年前中国银行业已经濒临“技术性破产”的边缘,进行股份制改革主要目的是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础上增加银行资本金以及消化不良贷款,而现在主要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二是监管环境不同。十年前中国银监会刚成立,银行监管制度、法规、框架、体系等尚在建立和完善阶段,而目前对银行业的监管日臻成熟;三是改革动力不同。十年前是政府主导的银行业改革,主要解决商业银行生存问题,而当前则是商业银行自我推动的改革,主要解决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记者:您认为当前商业银行转型面临哪些约束和风险?

温彬: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就经历过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这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但我国银行业今天面临的利率市场化环境较三十年前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

首先是监管的要求和约束更加严格。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定》颁布实施,资本充足率要求对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起到了约束作用,但从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看,美国银行业通过发展表外业务大大提高了中间业务收入,从而有效地抵补了因利差收窄对收入的不利影响。新资本协议引入杠杆率监管工具加强表外业务约束,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借鉴美国银行业经验发展表外业务的空间受到限制。

其次是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金融脱媒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则加速了这种脱媒。叠加后的脱媒效应使中国的银行业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方面具有更大的难度,这也是当年发达国家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时不曾有过的。

第三是未经历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当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经营业绩的历史最好时期,下一阶段商业银行能否经受住经济增速放缓和不良资产反弹的压力还存在不确定性。

记者:既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又要应对好利率市场化的挑战,您对商业银行有什么建议?

温彬:我国银行业良好的经营业绩得益于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所以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动调整客户结构。在利差保护下,商业银行习惯了做大客户,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目前,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下纷纷将客户目标转向中小企业以期获得更高的风险溢价成为主动的选择,这也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二是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客户的需求正在日益多元化,而分业经营正在制约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需要整合各种服务能力,才能找到新的盈利空间。

三是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利率、汇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将创造出巨大的金融交易需求,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受益者,大有可为。

总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通过改革创新,中国银行业才能实现“二次转型”的成功。(刘红)

 

[责任编辑:姜楠]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