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投资理财 > 10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部分沦为“三无产品”(3)

10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部分沦为“三无产品”(3)

证券日报2013年11月19日09:16分类:投资理财

核心提示:大多数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中“无手续费收取明细”,逾半数银行的信披中“无产品运行信息”,以结构性产品为主的部分产品“无到期收益率”。部分产品沦为“三无产品”:绝大多数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中“无手续费收取明细”,逾半数银行的信披中“无产品运行信息”,以结构性产品为主的部分产品“无到期收益率”;同时投资者对于信息披露的形式更是“无从选择”。

逾六成结构性产品

无到期收益率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达到了10万亿元量级,但是其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仍显不足。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共有10253款理财产品到期,仅有76%的产品披露了到期收益数据。

在各类银行理财产品中,结构性产品是信披缺失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共有938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其中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结构性产品有348款,披露率仅为37%。在披露到期收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275款结构性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占比为79%。

上述数据表明,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信息披露率相当低。在分析人士眼中,其原因在于结构性理财产品因收益波动较大,很多产品不能达到最高预期收益,进而饱受业内诟病,银行索性对到期收益信息封闭起来不做公布。从已披露到期信息的理财产品来看,其达标率仅为79%,远低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达标率水平。

信息披露方式不确定

投资者“无从选择”

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制度的本意,是对相关产品的最新进展进行及时的披露和分析,投资者也可以借此了解自身资金的安全性。但目前的现状是,对于银行而言,理财产品的公告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投资者则无从选择,一旦中间出现信息了解不及时,风险则由投资者全部承担。

某国有大行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强调,“理财产品存续期间如发生银行认为可能影响理财产品正常运作的重大不利事项时,包括但不限于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所投资资产质量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其它可能对理财客户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时,银行可视情况选择以下一种或多种方式告知客户:银行网站、相关营业网点发布、电子邮件、电话、以信函形式邮寄、手机短信等。客户应及时主动查询理财产品相关信息。如因客户未主动及时查询信息,或由于不可抗力、通讯故障、系统故障以及其他非银行过错原因造成客户无法及时了解理财产品信息,因此产生的损失和风险由客户自行承担”。

一位投资者对记者表示,“其实越是多重信息披露方式,越容易发生信息丢失,因为投资者不知道究竟银行会选择哪种方式进行信息披露,又不可能每天既上网站、又去营业厅,再查看邮箱,还得担心漏接电话”,“最好的方式是投资者与银行直接约定具体的适合自己的通知方式”。

有银行业内人士指出,银行预留的多种信息披露方式实际上可以帮助银行实现“有限披露”——如果银行的某些事项是必须披露但银行并不想大范围宣传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中覆盖面最小的方式进行传播。

相比较而言,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规定则更明确。该行表示,“银行调整本产品收费项目、条件、标准和方式,客户不接受上述调整的。银行对该产品做出上述调整后应及时书面通知客户,客户应在收到书面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日书面通知银行提前赎回该产品并办理相关手续,否则视为客户接受银行对该产品所做的上述相关调整”。(记者张歆)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