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跳”面临四大任务

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跳”面临四大任务

上海证券报2013年10月11日10:20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是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的标志,是改革的“最后一跳”,也是“惊险一跳”,过程最艰难也最有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顺利完成“最后一跳”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这“最后一跳”面临四大任务有待完成。一,市场化利率与管制利率顺利“并轨”和各金融子市场利率平稳“对接”;二,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三,构建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四,健全利率调控机制。

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效益。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社会各方对新一轮发展、对改革创新有很高期待。具体到金融领域,标志性的动作就是存款利率的完全放开。这被业界视为金融改革的最后一跳。那么,现在跳不跳?怎么跳?事情没那么简单。对这一跳的风险做充分评估是必要的。寻找合适方法跨过这道最艰难的坎,则需要当机立断,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亚夫

■从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算起,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过17个年头。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市场上也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仍处于管制状态。

■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是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的标志,是改革的“最后一跳”,也是“惊险一跳”,过程最艰难也最有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顺利完成“最后一跳”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这“最后一跳”面临四大任务有待完成。一,市场化利率与管制利率顺利“并轨”和各金融子市场利率平稳“对接”;二,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三,构建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四,健全利率调控机制。

李若愚

从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到今年7月20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过17个年头。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市场上也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仍处于管制状态。根据国际经验,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是一国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的标志,是改革的“最后一跳”,也是“惊险一跳”,过程最艰难也最有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顺利完成“最后一跳”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跳”面临四大任务

从制度安排看,现在除了人民币存款受上限管制以外,其他各类利率基本是完全市场化的。但从实际操作看,我国经济结构中非市场化成分较多,银行业呈垄断竞争状态,存贷款利率缺乏主动灵活的调节机制,货币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不能够有效传导实现联动,利率传导主体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灵敏。

总体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与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实现人民币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并非未来改革的唯一任务。除此之外,还有四大任务有待完成。具体有:市场化利率与管制利率顺利“并轨”和各金融子市场利率平稳“对接”、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构建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以及健全利率调控机制。

1.实现市场化利率与管制利率平稳“并轨”

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由于被管制而压低,甚至出现长时间的“负利率”。同时,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已实现利率市场化,市场化定价的银行理财产品等存款替代性金融产品及影子银行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发展壮大。由此形成管制“低利率”与市场化“高利率”的利率“双轨制”。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多在5%左右,信托融资与民间借贷的融资成本超过10%,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浮1.1倍后为3.3%,今年6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1%。总体来看,被管制的存款利率及放开管制前的贷款利率比市场化的影子银行利率低50%以上。

在我国价格市场化改革中,1988年的“价格闯关”在短期内强行实现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并轨,结果导致经济失控,通胀飙升。双轨制利率的并轨显然不能通过短期“闯关”来实现,需要在保证社会资金成本总体平稳的前提下,通过较长时间的渐进式“增量改革”来逐步实现。

具体而言:通过引入不受利率管制的创新金融产品对现有的存款和贷款形成替代和挤压,逐步由增量影响到基数,逐步实现从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双轨”向市场利率单轨的平稳过渡。

2.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

对照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和国际银行定价实践,目前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差距。

一是贷款定价能力较弱。大中型商业银行长期习惯于贷大贷长,贷款利率变化主要受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对风险进行定价的能力较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小型银行风险定价技术落后,管理手段简单,贷款定价执行标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是存款定价能力尚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普通存款利率定价刚刚起步,精细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作为已经利率市场化十多年的产品,协议存款利率定价也主要是参照5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加点方式确定。

三是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建设存在缺陷。主要有:利率定价流程管理较弱,定价授权疏于细化,各银行尚未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管理人员的定价、议价能力实行差别授权;未建立各项业务的定价联动机制,传统产品和创新产品之间、资产负债产品之间的联动性较弱;利率定价仍较粗糙,定价协调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不完善,定价调整前瞻性和灵活性不足。

3.构建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

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既为银行提供定价基准,引导建立银行内部定价和资金转移体系,也为中央银行提供利率间接调控的操作目标和监测指标。因此,市场基准利率的成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代表的短期基准利率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中长期基准利率体系。但Shibor目前主要集中在1年以内,缺乏中长期品种,运行中还存在3个月以上报价质量不高的问题,市场接受和认可程度也仍需培育和提高。国债产品中1年期以内的国债较少使国债收益率曲线期限的完整性受到影响。

4.加强利率调控机制建设

利率全面市场化的可行性主要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间接调控下有效传导的可行性,而后者的关键问题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能否与央行间接调控方式相协调的问题。在利率“双轨”制下,目前人民银行实行二元化的利率调控模式,利率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尚未完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目标利率选择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仍需进行长时间的探索。

二是利率传导机制不畅通。公开市场操作、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对于金融市场利率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但金融市场利率对存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限,两者“双轨”运行、相对分离。

三是利率政策的制定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通过利率改变存款人、企业和银行的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不够灵活,决策过程长、程序复杂,造成居民储蓄、消费、投资对利率调整的敏感度低。

此外,央行还需要建立一套引导、影响利率总水平和利率结构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以便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传达央行的意图、通过利率总水平的变化来影响总需求、通过利率结构(包括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来引导社会资金的结构。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