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货币市场 > “钱荒”引传闻四起 银行还需“自救”

“钱荒”引传闻四起 银行还需“自救”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6月25日16:57分类:货币市场

核心提示:因市场流动性吃紧、银行间利率飙升,“钱荒”一词应然而生,“中国式钱荒”成为财经媒体的热词。种种猜测与流言加剧了人们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担忧,甚至有人担心欧美国家2008年时所经历的金融危机又要在中国重演。预计短期内流动性紧缩的趋势仍将持续。

新华社记者 甘峰 张拓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工行、中行这几天接连发生系统故障,将原本“钱荒”传闻漫天飞的市场搅得更加复杂。传闻终究会被澄清,但破“钱荒”时局,还需银行“自救”。

“钱荒”引传闻四起

因市场流动性吃紧、银行间利率飙升,“钱荒”一词应然而生,“中国式钱荒”成为财经媒体的热词。流动性吃紧的客观现实,媒体有关“钱荒”的狂轰乱炸,为坊间传闻滋生了沃土,也进一步挑动着市场本已脆弱的神经。

先是有传闻称光大银行对兴业银行的同业应到期拆款,因头寸吃紧选择违约,造成兴业60亿到期资金未能收回;紧接着传出央行将对工行定向拆借资金500亿,以解燃眉之急;随后在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飙升至13.444%之际,有媒体报道称中国银行当天资金违约,交易时间过了半个小时还找不到资金……

虽然以上传闻最终均得到了澄清或者被“媒体致歉”,但23日工行发生系统瘫痪一小时事故以及24日中行发生的银期转账故障再次将“钱荒”传闻推向了高潮,甚至引来挤兑风险、金融危机等各种解读。

紧缩或仍将持续

种种猜测与流言加剧了人们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担忧,甚至有人担心欧美国家2008年时所经历的金融危机又要在中国重演。

有外媒解读,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欧洲银行间市场的紧张气氛不同,中国市场的情况主要反映了央行的政策变化以及其试图叫停某些形式的信贷的决心。法国《回声报》评论称,中国央行的强硬态度显示了新一届领导人不顾一切阻止新一轮信贷失控的意愿。巴克莱银行也认为,目前中国的信贷与GDP的比值已达到200%,央行是想要减少杠杆效应,重新调整、平衡经济,使之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央行一反常态的未出手救市,或许还另有目的。美银美林认为,中国央行的“强硬”或许是为了“惩罚”一些小型银行。直到现在,这些银行依旧在以低廉的银行间利率获得资金,再通过购买高收益的债券获利。法国《回声报》也表示,中国央行是想要警告那些利用短期融资进行交易活动而不是用于信贷业务的银行。

在此种背景下,预计短期内流动性紧缩的趋势仍将持续。瑞银(UBS)的分析师表示:“也许银行误读了货币政策走向。看到不佳的经济数据和相对较低的通胀,希望央行保持流动性甚至放松货币政策。但政府明显对低经济增速更加宽容,并且十分担心金融风险,央行似乎更倾向维持一个谨慎的政策。”

澳新银行(ANZ)的经济师也认为,市场走势不只是流动性问题,货币政策并没有改变是重要因素。预计信贷紧缩将再持续一段时间,到7月中旬之前,流动性都不会有显著好转。

银行还需“自救”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钱荒”问题主要源于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不合理,银行为追求更多利润,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领域。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流弹”太多,大量货币没有击中“靶心”,而是流向存在泡沫、产能过剩的领域。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也认为,央行“冷对”钱荒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层治理各项金融违规的坚决态度,包括整治违规贷款和理财产品发行等。最终目的是要让商业银行信贷回到支持经济增长的方向上来。

对于已经习惯了央行来平缓流动性波动的商业银行来讲,在政策意图已经明了的情况下,要应对此次的“钱荒”更多地只能靠自救。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度宽松的时代正在过去,商业银行应该适时转变思路,不能继续过度追求规模和效益,更不能过分依赖同业拆借等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也应该调整结构,把手中的资金用好,让投向更合理,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完)

[责任编辑:陈周阳]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