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发布】央行副行长刘桂平:增强资本市场包容性 扩大直接融资在普惠金融中的比重

新华财经北京8月17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近日在《中国金融》杂志发表文章《关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几个问题》。文章指出,要发挥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带头作用,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坚持服务当地、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找准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在普惠金融中的定位;增强资本市场包容性,扩大直接融资在普惠金融中的比重;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

具体来看,在构建中国普惠金融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方面,文章提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必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更大挑战。展望未来,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乘势而上开创普惠金融新发展格局。

深化金融改革,构建普惠金融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普惠金融相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竞争有序的普惠金融供给格局。发挥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带头作用,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坚持服务当地、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找准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在普惠金融中的定位。

发挥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增强资本市场包容性,扩大直接融资在普惠金融中的比重。同时,要对市场失灵领域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力度,加强法律制度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层治理投入,进一步健全“敢做愿做能做会做”的体制机制。

树立系统观念,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普惠金融内涵丰富、外延较广,服务对象众多,与其他领域有较多交叉。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重点群体往往易受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这些规模庞大的群体也是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力量;科创企业大多为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通过核心企业触及的是上下游大量小微企业,绿色供应链、科创供应链等领域大有可为。

从全局性视角看,这些元素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通过这些领域的融合发展和相互促进,可以不断提升发展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动守正创新,持续打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良好生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将有力驱动普惠金融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面对奔涌的数字经济浪潮,要综合运用新兴技术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提升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水平;充分运用数字技术防控风险,提升普惠金融安全、便捷、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补齐监管短板,提升监管科技水平;对接政务服务、电子商务等各类场景,推动构建各参与方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数字普惠金融良好生态。

注重安全发展,厚植负责任金融理念。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把握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动态平衡,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双管齐下,有效遏制风险乱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普惠群体具有相对脆弱性和敏感性,贯彻负责任金融理念对普惠金融尤为重要。

负责任金融的核心是“三主体”和“三支柱”。要让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者和金融消费者“三主体”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共同打造好金融教育、金融机构自律管理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三支柱”,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学金融、用金融、信金融,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谋划金融健康,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能级。为推进普惠金融更高质量地发展,需要从过去关注“有没有”上升到当前的“好不好”直至未来的“强不强”,一个理想的目标就是促使普惠群体达到并保持一种金融健康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普惠群体通过正确运用金融知识,科学使用金融工具,合理采取金融行为来达到良好的财务状态,能够有效管理自身日常金融活动;对大额支出有提前计划,收入总体可覆盖支出;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负债在可承受范围内;拥有适合自身的储蓄和保险,面对意外财务冲击时有一定韧性;享有正规投资渠道,风险与承受能力相匹配,资产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在财务上形成良性循环。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应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抓紧构建。

文章显示,当前,中国已基本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截至2020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2020年全年共支持经营主体3228万户,同比增长19.4%。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翟卓]